算盘声里春潮涌
来源: 万安县文联 2021-05-07 11:57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邱裕华)长长方方一算盘,柴米油盐珠上忙;改革开放喜讯多,日子越过越辉煌。

在我家,有一大一小两个算盘。小的,挂在父亲房间的窗户边。大的,挂在厅堂左侧的墙上。那两个算盘,都是长方形,有棱有角,十分规整,木制的框架,木质的珠子。那些珠子用细细的圆木棒串着,每串七个,上面两个,下面五个。滚圆的算珠,大小均匀,玲珑精致地布置在算盘上,很是好看。

小时候,我时常看见父亲坐在他房间的二斗桌前,那个做工精细的小算盘端端正正地放在桌子上。父亲戴着老花眼镜,一边拨打着算盘,一边拿笔在一个小本子上记着。我知道,他在算生产队的账,算什么,我不太清楚。当时,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负责全村的各种收入和开支。有一次,我特意看了下父亲的那个小本子,家家户户的姓名后面是密密麻麻的数字,什么工分多少,什么稻谷多少斤、花生多少斤、豆子多少斤,等等,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只是,虽然乡亲们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劳动,但是大家的收入却很低。有的人家工分挣得少,孩子又多,连温饱都成问题。我常常听见父亲一边打算盘,一边在叹息。就在父亲的迷茫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开了父亲心头的迷雾。很快,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了,从城市到农村,不断有喜人的政策、新鲜的事物涌入。不久,我们村就和别的地方一样分田到户了,家家户户都分到了责任田、责任山。这时的父亲,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依然充满了干劲,没日没夜忙碌在农田里。

更加难得的是,父亲积极响应上面的号召,在改革的浪潮之中,勇于改变自己的陈旧观点和落后做法。在稻种的选择上,他相信科技的力量,每年都是选择最新推广的杂交水稻种子。而且,他把两块原本是种植双季稻的稻田,改成一季种稻子,一季种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尤其令人惊诧的是,对一丘光照水源不足、收入不太好的稻田,父亲带着我们在里头挖了十多天,把它改造成了一口池塘,然后在里面蓄水养鱼。这样,到了过年,不仅自己家有鱼吃了,而且还能卖给别人,无形之中又多了一笔收入。他的做法,立马引起了全村人的兴趣,还被村干部在其他村推广。同时,他还在菜园里、后山坡、干旱地里栽种了一些柑橘、蜜柚等果树。

就这样,在农村改革的铿锵步伐中,父亲不等不靠,顺应着二十四节气,惦记着冷暖寒暑,筹划着春播秋收。他不再需要负责生产队里的收支了,便换了个本子专门记录家里的开支情况。坐在那个二斗桌前,父亲的算盘打得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高兴。在“啪啦啪啦”的算珠声里,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开始有钱存在乡里的信用社了。我们家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最让人佩服的是,父亲利用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还做起了“山文章”。当时,虽然山也分到了各家各户,但山上的树木都是自然生长的,没有谁特意去栽种,大家随意到自己的责任山上砍柴、砍木头。那年秋天,父亲决定在我们家一个叫放天坡的山上造林。他和母亲,利用秋冬的农闲时节,先是把山上的杂树全都砍了弄回去当柴火,然后,顺着山坡挖好一个个树坑。第二年春天,父亲又买回杉树苗,带着母亲、哥哥把树苗一棵棵种下去。在父亲的管护下,二十年后,这些杉树全都成才了,卖了近二十万元。

算盘声声,炊烟袅袅。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政策里,父亲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依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敢打敢拼,勤劳致富,做活了田地和林山。由于收入的逐年增多,我们家买回了全村第一台电风扇,第一台电视。这样,我读大学时,完全没有中学时那样拮据了,常常有零用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书籍。

算盘声声,变化年年。不仅我们家的生活充裕起来,村子里其他人家也越来越好了,很多人建了新房子。还有不少年轻人,结伴到了深圳、东莞、上海等一个个城市务工,每个月都有好几千元的工资。春节回来,他们兴高采烈地提着大包、小包,带回了许多既便宜又好看的东西。可谓是:衣食住行不再愁,家家都是小洋房;城里乡下一个样,彩电沙发样样有。

后来,父亲去世了,村里的变化依旧日新月异。在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下,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我老家门前那条泥泞小道,也变成了五米多宽的平坦水泥路,路上来来往往的乡亲们不少都开上了轿车。从我家里出发,车子只需二十多分钟就到了国道。

我出生于1973年,今年四十五岁。可以说,我自有记忆以来,正好亲眼目睹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在改革开放浪潮里一系列令人异常惊喜的变化。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相信短短的四十年间,社会发展会如此日新月异,生活变化会如此翻天覆地。

算盘声声,算不完家乡的巨大变化,算不完祖国的飞速发展。小小的算盘,见证了我家的酸甜苦辣、欢乐幸福,见证了农村四十年来的惊人变化,见证了国家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秀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