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自行车下乡
来源: 万安县文联 2021-05-07 11:24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周卫红)时隔十五年,我再次干起老本行,骑着自行车下乡。和以前征收统筹提留不同的是,现在是去扶贫。

我帮扶的村庄叫村背,距离我上班的地方十五公里,相对于县城周边乡镇有点远,相对于五十多公里外的涧田、顺峰等偏远乡镇,那可是太近了。

我的帮扶对象居住分散,有一户在远离村部五公里之外的山区,按说我应该适应新形势,使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开部小轿车,至少也得骑个摩托车抑或电动车下乡,再不济也要搭个班车便车的吧,而两年来我是坚持骑自行车下乡扶贫的,这似乎有点难以理解。

不难理解。

毫不夸张地说,曾经在科协长达十五年的科普工作经历,我的环保意识也提高到了一定高度,凡事总是遵循节约为先的原则,尽量不浪费地球资源。我还是个运动爱好者,参加自行车骑行组织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家里家外事务多,让我没有时间去实现梦想,骑着自行车下乡正好可以体验骑行的快乐。再者,我爱好旅游,热爱大自然,骑着自行车下乡何尝不是我亲近大自然的好机会。

于是,骑着自行车下乡是我的最佳选择。

扶贫两年,我已经在心里认同了我帮扶的村庄就是我的村庄。

从县城到我的村庄有三条路可走。

一条经过工业园区,是通往我的村庄的交通要道,全程水泥路面,坡是缓坡,骑着自行车下乡,只需要在缓坡处稍微使点劲,一次车也不用停,就从县城到了村里。问题当然有,路远坡多,骑行的时间长。

一条与工业园插肩而过,路程比前面这条近一些。它从一个叫奇富村的好几个村庄穿村而过,一路上来来往往的都是骑摩托车的乡亲,速度快,像一阵风从我身边吹过,不排除没有安全隐患,再则这条道路好几处陡坡,需要我扶着自行车才能上去。

还有一条道路也许不能算是完完全全的道路,它应该是一条河堤,是从赣江支流泉江嵩阳段出发,泉江与赣江汇合的时候,泉江河堤与赣江河堤也合二为一。这条河堤,叫嵩阳堤。它避开了工业园,避开了奇富村的那些村庄,路程是相当近的,几乎近了五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可以少走五六里路。一路上只有一个陡坡阻挡在我下乡的方向,我骑自行车下乡的时候,只需要下一次车就可以顺顺利利到达村里。当然,缺点也有,途中有一段长达五公里的泥土路,坑坑洼洼,尤其下雨天,路面积水严重,骑一趟下来,溅我两脚泥浆,自行车像被泥浆粉刷了一遍。

而我还是乐意选择这第三条道路。

从这第三条道路下乡,虽然下雨的时候它会毫不留情地送给我和我的自行车泥浆的洗礼,但是,你知道,不下雨的时候,它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吗?

河堤左边宽广的田野,像是一块巨大的画布。季节的手用水稻的生长期作颜料,画出来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美图。美图无处不升腾着生命的力量,升腾着希望。收获的季节,收割机会在这里轰响整整一个月。那些黄金般的谷子流经粮仓,流经市场,最后流进我们的身体,推动着人类生命的河流滚滚向前。

河堤右边先是泉江后是赣江的水面。春夏的时候河水滔滔,每一滴水珠都奋勇向前永不回头。河水奔跑的时候,一股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力量又何尝不是在我的身上奔跑。秋冬季节是河流的枯水期,沙滩显露出来了,金色的沙浪一层高过一层,像是一幅动感十足的画。经过水的淘洗,沙滩上的沙干净无比,从堤坝上经过的时候,能闻到风中飘着阵阵沙的清香。

河堤的左侧和右侧都被植物覆盖,茂密得透不过气来。植物那么多,匍匐在地的,高高挺立的,长在中间捡拾高树叶缝里漏下的阳光雨露生长的,它们没有约定俗成,没有统一法则,却谁也不埋怨谁,谁也不伤害谁,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空。

那么多植物里就数盐肤木的性子急,春天开不出花就拼命伸枝展叶,才几天时间,个头就窜出去一大截。秋天是它的佳期,爆发的激情比谁都热烈,开出的花朵也最繁最茂,花团最大。

有慢性子的乌桕柳树,两年的时间我都没有发现它们太大变化,除了春天柳树垂着满头青碧的长头发,像个多情的女郎,初冬乌桕顶着满树红黄相间的叶子,五里路远也能看见,仿佛燃烧的火焰。慢性子的乌桕柳树是最宽容的植物,它们纵容蔷薇、忍冬攀附上来,从脚下一直爬到头顶,高度超过自己,纵容它们恣意地开花,妖娆,美艳,夺走属于自己的春光、阳光和欣赏的目光。

若论数量多,得数苘麻了。苘麻密密麻麻站立在河堤路边,个头只有半米高,像是一排排壮实的列兵。它们初秋开花,深冬也不凋谢,紫色的小花朵,密密麻麻挂满枝头,像是一支支正在吹响的嘹亮喇叭。露珠清透圆润,圣洁纯净,悬垂在花瓣上久久不落,像是一滴芬芳的酒,还没有开始喝呢,心就醉了。

若论花期长,当然非芦苇莫属。从暮春开始举起花枝,一直开一直开,狂风暴雨炎炎烈日不能让它们倒下,冰雪交加寒风凛冽,这些旗幢一样的花枝依然挺立。秋天,排兵布阵在河堤两边的芦花白到了顶点,白茫茫呵,白茫茫,秋天的河堤仿佛是披上了羽翅的的天鹅,向前飞,向前飞。

在河堤上飞来飞去的鸟那么多。

小翅膀的,是什么鸟?腾空的时候,小小翅膀一秒钟扇动几十次,你根本就不能看清楚它的样子,只看得到一个小黑点在越来越高越来越小。这么小的身躯里,究竟藏有什么样的力量和智慧?

大翅膀的是天鹅。说来你一定不会相信,这里出现过天鹅。是的,我是真的看见了天鹅。去年初冬,一只“大鹅”矗立在浅水洼地,长长的脖子伸得笔直,庞大的身子披着灰色的羽毛,虽然隔得三十米的距离,也能感觉到它的眼睛一直盯着我。我真以为是一只鹅。可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年多时间,上百次从这里经过都没有看见过鹅,现在深冬季节哪里来的鹅?停车欲探个究竟,人还没有站稳,“大鹅”就飞起来了,大翅膀扇动起了呼呼作响的风,大翅膀把天空挡去了一半。我猛然醒悟,这是天鹅。天鹅优雅地朝工业园区方向直飞过去,身影越来越小。我站在原地,恍然如梦。接下来的几次下乡,我又曾三次看见它站在同一片洼地里,还是异常机敏,我骑车一直往前,相安无事,发现我一旦停车,它就起飞。我想这也许是一只迁徙时受伤掉队,抑或淘气时迷路的天鹅。它如此孤单,却又如此抗拒我,拒绝我的帮助,它如何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河堤最美的鸟是白鹭,每一只都像披着婚纱的新娘,优雅,清纯,秀丽。它们并不是天生这么美的,春日繁衍出来的幼鸟,背部羽毛浅黄或深灰,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褪去,白色羽毛慢慢生长,成年的白鹭才成为了“白雪公主”。白鹭喜欢成群结队,喜欢与牛为伍。牛耕地的时候,地里天女散花一样散布着白鹭,有的起起落落,有的寻寻觅觅,有的亦步亦趋。更多的白鹭喜欢站着,伸长脖子的,仿佛在望着远方想心事,缩着脖子的,懒洋洋什么也不想。牛吃草的时候,白鹭也成群地跟着,在牛的前前后后转,时不时飞上牛背站一会儿。除了放牛人,别的人它们都是提防着的,人一旦改变动作,它们就发现了,就飞走了。用手机近距离拍摄它们的倩影,想都别想。

河堤数量最多的鸟是麻雀。春夏季节你感受不到那种多,到了秋天,收获后的田野里,到处都是欢喜的麻雀,叽叽喳喳。此时的麻雀拥有丰饶的粮仓,是最兴奋最骄傲的时刻。此时的它们是目中无人的,是无所畏惧的,胆大到你走到身边,它们哄的一声,飞起来,天空黑了一半,但这是假象,它们只是扇动了几下翅膀,马上就落在前方一两米远的地方。深冬,你更能感觉到麻雀的数量之多。它们喜欢在一棵树或者一片林子里聚集,个个能言善辩,高谈阔论,像是一锅沸腾的声音放大了十万倍的粥,更像是持续燃放的堆成一座小山包的鞭炮,五百米外也能听见它们的争论声响。你到了树底下或林子边,它们才散开,此时整个天空都是黑的。是的,它们的话,我们听不懂,听不懂不等于它们没说,也许它们在讨论一个重大话题,不过一定与人无关。它们不伤害人类。

也能经常遇见成群的牛。它们是被附近村庄的人赶到河堤来吃草的。牛是杂交品种的肉牛,黑白黄三种颜色组成的花纹遍布全身,牛群出现的地方恍如熙熙攘攘的街市。五匹黑马是河堤的常客,马背上的鬃毛常常竖起来,以让你眼花缭乱的速度左右摇摆,这时候的马仿佛就要起飞。

遇上早晨七点的太阳是经常的事情。时不时地,我们需要赶在八点前到达村部开会。七点的时候,我正好骑着自行车从河堤上经过。早晨七点的太阳映射在泉江水面上,映射在赣江水面上,波光粼粼,整条河整条江都流淌着黄金。植物的叶子、花朵、树干、藤蔓,像刚刚沐浴过,湿漉漉的。能挂住露珠的地方都挂上了露珠,那是一盏盏小小灯笼,闪烁莹莹的光芒……一切都是那么清新,仿佛新生的一样。

经过村庄的时候,时常有鸭子从路口走出来,大摇大摆,从容地插队在我的前面。我停车拍摄它们时,它们居然也停下来打量我,摆出各种姿势让我拍照,好像很懂我的样子。

村庄里的狗不少,起初朝我猛追狂吠,好像我是坏人。两三次之后,仿佛它们也发现了我是帮扶干部,是来做好事的,于是不吠了,相遇的时候有的装着没看见,有的低垂脑袋掉头离开,好像在为之前的不敬感到内疚,胆大一点的,脸皮厚一点的则主动护送我从一户贫困户家到达另一户贫困户家。

路像一条宽阔的脊梁,从堤坝中间延伸出去。两年来我骑着自行车下乡帮扶,记下了一路的美好,忘记了时间。是的,上班族要记住的主要是周末,周末可以放下工作享受生活。这两年,周末也要下乡,记住时间意义不大。好在有嵩阳堤,有这河堤上看不完的美景,当然也感谢自己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脱贫攻坚如此艰巨的任务面前依然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让自己带上明媚的心情参与脱贫攻坚。

与我一起同时在村背参与脱贫攻坚的,有省市县乡村二十六名干部,我和县纪委县科协的七名干部以及部分乡干部主要是结对帮扶,帮助自己的帮扶对象脱贫,发展产业,面小点少,而省市县下派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以及驻村乡干部、村干部面对的是全村所有农户的问题,村庄整治、纠纷调处、产业发展、政策宣传、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等。两年来,他们每个人都瘦了一圈,老了一轮,好在意志不老,每个人都是始终满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工作时候冲锋陷阵,休息时候谈笑风生。支部书记刘洪连人长得帅,爱好也广泛,一有空闲就哼几首歌曲抑或开几句玩笑,气氛立马活跃起来,大家的疲惫一扫而光。村委会主任肖志腾性格耿直,雷厉风行,家就在五百米远的地方,也难得回去一趟,无论白天黑夜都在村里忙工作,好在他的爱人不仅勤劳能干还通情达理,对肖主任的工作全心全意支持。瘦弱的妇女主任肖玉莲,不到二十岁美丽如花的资料员周冰洁,女同志像男同志一样拼命工作,事事不落后。乡里派来的驻村领导人大周端忠主席,高血压曾一度飙升至二百二,他不是选择去医院,而是继续留在村庄整治现场,与群众摆事实讲道理。今年六月的洪水冲垮了周主席父母的房子,大家都劝他回去看看,他说,回去,房子也已经倒塌了。一天假也没有请,看似有点不近人情的周主席穿梭在村背的田间地头,帮助别人的父母抗洪救灾。省城来的王益民主任,市里来的曾宜勇主任,都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依然日夜坚守在脱贫攻坚工作岗位,为我们的村庄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省里两个、县里一个,村里三个,这六个八零后小伙子,是村背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金平,罗志文,一个是省瑞林公司下派驻村工作队员,一个是村民兵连长,一样的五官秀美,皮肤白皙,像电影明星。别看他们文质彬彬的样子,工作起来却像一阵风,所到之处任务毫无差欠。陈福新,曾和平,一个是县科技局下派驻村工作队员,一个是村党支部副书记,一样的幽默风趣,口若悬河。如果给个舞台,两人搭档演小品不用背台词。这种性格很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完成工作任务简便高效。肖相湖,余亮良,一个胖一个瘦,都是皮肤黝黑很憨厚的样子,一个可是稳重的村会计,一个可是操持着全村大小事情的省委组织部下派的村第一书记。

两个省城来的小伙,研究生学历,学的是高科技,做的却是“鸡毛蒜皮”,他们在村里一住就是一个月,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休假是“逢年过节”,有时连续三四个月甚至半年回不了一次家,长期与亲人天各一方。他们无怨无悔,他们早已经把村背这个别人的家乡当成了自己的家乡,把村背人这些别人的亲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三个村干部小伙家里都有产业需要打理,可是为了脱贫攻坚事业,他们把家里的事情搁置下来,一心扑在工作上。这么繁杂的工作面前,我从没有听见他们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发过一句牢骚说过一句怪话,看到的总是充满阳光的笑脸,看到的是为了更快完成工作任务,他们油门一踩,私家车就成了公务用车,为了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他们腰包一掏,自己的钱就成了工作经费。而他们一年的工资不到一万元,且是年底发放。

我在不同的单位工作过,我从事过那么多不同的工作,可以这么说,我还没有看见过哪件事情有在脱贫攻坚这件事情上,干部的心来得这么齐。一项工作是所有干部的工作,一个干部的事情是所有干部的事情,一户贫困户的问题是大家的问题,人人出谋划策,谁都不当旁观者。在日常生活上,在村背工作的这些省市县乡村扶贫干部,今天你从家里带来美味的水果,明天他从家里带来芬芳的饼干,后天又有人从家里带来新鲜的菜肴,这二十多个人俨然是一个大家庭,村部就是我们共同的家。

夏日的正午,这群不是亲人的亲人,不分男女,有的蜷缩在大会议室的凳子上睡一会儿,有的伏靠在小会议室的桌子上眯一阵子,睡没睡着都没关系,闭目就养了神,一会儿又精神百倍地出现在脱贫攻坚工作现场。

因为有这么一支团结善战的队伍,我的村庄两年来变化真的很大。污水塘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湖,垃圾堆走向遥远的记忆,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歪头斜脑存在安全隐患的旧房拆除了,统一规划的新居像城市小区一样整洁气派。水泥路像迎风的飘带,洋洋洒洒地飘向家家户户的大门口。清冽甘甜的自来水像湍急的小溪,奔涌着流进家家户户的大水缸。广袤的土地上建成了菊花野玫瑰芍药等好几个中药材基地,荒废的原小学校址建成了萝卜干厂,癞痢子山头齐刷刷生长着井冈蜜柚,村里建了光伏发电厂,电流像水流,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国家电网。这些基地的收益用于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发展产业,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

我的帮扶对象都是那么勤劳。除了下大雨下大雪实在无法出门,他们是不会坐在家里看电视,站在村口与村邻闲聊的,哪怕顶着毒辣的太阳,冒着纷飞的小雪、细雨,他们的身影也出现在建筑工地、中药材基地抑或自家田地里,就连七十多岁的老人也不例外。

我的帮扶对象都是那么善良,那么感恩,他们质朴的嘴巴说不出心里面太多的感激话,但是他们会做,他们的感激体现在行动上。村里的每项工作,他们都是积极支持,随叫随到。我交代的各种事情,再忙,他们也把它们放在第一位。我拿去的需要签字的表格,他们甚至不认真看一眼,拿起笔就签。

我的帮扶措施其实并不多,给他们落实相关政策,利用自己学农的优势,指导他们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赠送科技书籍;利用自己是女性,又曾经当过乡镇妇联主任累积的经验,给因家庭琐事产生心结的妇女进行心理疏导;利用自己有限的人脉资源帮助他们推销农产品,有时走访给老人们买些水果牛奶和生活物品,给孩子们买些书包文具和科普图书,如遇周末,检查一下孩子们的作业,指导他们做作业,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等等而已。而每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我的帮扶对象都是挑拣最好的农产品要送给我;如遇中午走访,我还在路口,他们就看见了就已经为我盛好了饭,真诚邀请我在他们家里吃饭。两年下来,他们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与我建立了深厚感情。

我的帮扶对象刘哥刘嫂不止十次对我说,到了他们家就要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有一次在一个公众场所,有人问个刁钻问题,有意刁难我,我的帮扶对象刘哥刘嫂在第一时间异口同声制止那人,保护了我。

每次走访完我的帮扶对象肖哥肖嫂,我都像逃离,快速离开他们家,而他们追出来老远也要把农产品送给我,还批评我,说我们已经是兄弟姐妹,不该如此见外。

我的帮扶对象肖大哥,是五保户,他身患残疾,却心灵手巧,热情大方,会做许多手工制品,左邻右舍有求必应,不计报酬,在村庄里人缘特别好。肖大哥辛苦种出来的不多红薯,挑拣最好的要送给我,辛苦晒制的萝卜干、菜头干,拣出最香的要送给我,我不接受,他生气,我付钱,他更生气。

每次走访我七十多岁的帮扶对象罗阿姨,她都拉起我的手,笑呵呵说个不停,甚至娘家、嫁出去的女儿家的事情也说给我听。年轻时候的罗阿姨勤劳能干出了名,如今这么大年纪了,身体也不太好,还是闲不住,家里家外忙忙碌碌。罗阿姨没有读过书,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却记得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关心国家大事。罗阿姨说,邓小平主张国家与国家要和平共处,我们老百姓家家户户也要和平相处,有什么事情相互忍一忍让一让就过去了。多么好的罗阿姨!

我帮扶的八十八岁老人肖大爷,把我当成孙女儿,他不认识许多人,却认识我,每次都笑眯眯地叫我周主任,都高高兴兴地和我聊他年轻时候的事情,每次都要送给我他女儿帮他栽的菜。我买礼物回赠他,他却认为我是在乱花钱,再三阻止,强烈推辞。

骑着自行车下乡扶贫,与其说是我在帮扶贫困户,不如说我们是在互相帮扶,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帮扶我。从没有见过爷爷的我感受到了来自爷爷的温暖,娘家婆家均无兄嫂的我,得到了兄嫂的关爱。他们顶得住炎炎烈日,扛得住茫茫冰雪的精神,他们的勤劳善良,不等不靠,他们对政府对社会的无比感恩,都是摆在我面前的一本本生动的教科书。我付出那么少,收获却那么多。

骑着自行车下乡,我的收获远不止上面这些。我帮扶对象周边的非贫困户,那个叫金滩的自然村的全体乡亲,只要看见我骑着自行车来了,远远地就满脸笑容,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在家门口的真诚邀请我进去喝水吃饭,在菜园里的跑出来送我蔬菜,什么事情都愿意和我拉呱几句。我说我不认识你们呀,他们说他们认识我,是骑着自行车到村里来的扶贫干部。真好,骑着自行车下乡,无形中就拉近了我和乡亲们的距离。往后,看见乡亲们,不管认不认识,我都是抢在他们之前微笑起来,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是的,骑着自行车下乡扶贫,我的皮肤晒黑了,黑成了同学微信群里“去非洲旅游不需要办签证”的玩笑话,黑成了遇见时朋友充满疑虑的开场白“你怎么晒得这么黑”。黑也许就意味着老了丑了,但我无怨无悔。滚滚红尘,我又多了一段永不忘记的经历,多了一群真情实意的亲人。

这是和煦的春风,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持续吹拂。

我的心无比温暖。

(作者单位:万安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