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最亮的星
来源: 万安县文联 2021-05-07 11:08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郭志峰)躺在大山脚下的村背,虽然拥有滔滔赣水的润泽,但也有过破败的过往:烈士的故居前长满了杂草;有着光荣红色历史的旧居旧址,不幸被一把大火焚毁,只留下一堵长长的老墙;村路坎坷不平,污水遍地……

如今的村背,生机盎然。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顺着村前的小河蜿蜒,如同一条丝带在飘舞。一盏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整齐地排列在路旁。一棵棵饱经岁月苍桑的樟树和柏树,参天耸翠,枝繁叶茂,错落其间,使整座村庄显得郁郁葱葱。

这一切的改变源自2015年8月。

那时,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团委书记余亮良,来到万安县罗塘乡村背村任第一书记。五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换来了村背的嬗变。

村背是“江西革命三杰”之一曾天宇的故乡,是一块涌现过无数革命烈士的红色热土,红色是村背的底色。当地一直渴望改变村背面貌,一张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却像一道难关横亘在大山面前。

余亮良的到来,正逢其时。他发挥技术优势,组织扶贫小分队,反复对村庄进行考察和测量,不断优化整修方案。余亮良怀揣着设计效果图,领着驻村工作队,一家一家地动员。乡亲们看不懂效果图,余亮良就耐心地演示、讲解;遇到蛮横无理的个别群众,他们也不生气,反复上门,始终笑脸相迎。多少个夜晚,余亮良和乡村干部们顶着星星出门,上门家访,讲清利弊,尔后踏着露水回家。每当他披着寒风,穿过空荡荡的田野回到村委会时,大地已是一片墨黑。

尔后,拆牛圈、改厕所、修房子、铺道路……大干一场,所有的革命遗址焕然一新,顺利入列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针对村里污水横流的沉疴,规划设计了全县首家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对雨污实施分流,即污水从地下管道注入处理池,经过处理以后,达标排放。

过了一月又一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中,河水变清了、路变宽了、夜晚变亮了,整个村庄变美了。而余亮良的脸却渐渐地变黑了,身子变得更加单薄了。

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底,纷纷给他和驻村工作队送来玉米、花生和鸡蛋等农副产品,如果他们不在家,就将东西悄悄地挂在村委会大门的铁锁上。常常一篮鸡蛋没吃完,又有一篮送过来。

带着感情而来,奔着群众而去。

村民陈菊香很不幸,唯一的儿子是个痴呆。2018年7月,她老公在建筑工地上又摔了一跤,造成双足粉碎性骨折。陈菊香万念俱灰,准备一死了之。余亮良获悉后,立即上门安慰,鼓励她重树生活的信心。

可是,陈菊香想死的念头并未掐断。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她有什么难言之隐?

余亮良百思不得其解。为防止陈菊香寻短见,他坚持每天登门,与她进行思想交流。慢慢地,终于挖出了陈菊香的心事。原来陈菊香找过建筑老板,但始终没有解决赔偿问题。余亮良一听,立马着手调解,幸得职能部门及时介入,使陈菊香家获赔九万多元,渡过了最艰难的一关。

然而,陈菊香依然心事重重。在余亮良的争取下,村里考虑到陈菊香一家的实际情况,她老公被列入低保名录,并被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

即便这样,陈菊香仍旧常常叹息。后来,余亮良从侧面打听到陈菊香的真实想法。便三番五次地跑到县工业园区,请求一家企业与陈菊香结成帮扶对子。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家企业老板答应收购陈菊香生产的农副产品,化解了她的心结。今年疫情期间,这家工厂依然克服困难,收购了陈菊香数百公斤蔬菜。

现在的陈菊香,常念叨一句话:“真舍不得余书记,要没有他我们一家根本不知道怎么渡过难关!”每次见到外面来的干部,她说着、说着,就会感动地哭起来。

平素里,其他村民家也总会出现他的身影。余亮良经常带着扶贫队员到劳力少的家庭开展义务劳动,有的是到地里收花生和萝卜,“双抢”季节则帮着夏收和秋种。难能可贵的是,村里的红白喜事,余亮良都会自掏腰包,随乡入俗地“随礼” 。村里有人病了,他又偷偷地跑去看望,乡亲们都称他是“自家人”。余亮良每次到外面吃饭,总要额外打包一份饭菜带回来,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那些老人总是边吃边流眼泪。

有一回,组织部派员到村里对余亮良进行年度考核,村里人误以为他要提拔调走。会场上,猛然响起一片抽泣声,大家纷纷说“不准把余书记调走”。2019年,余亮良被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表彰为“新时代赣鄱先锋”。

六十四岁的曾造华,是革命烈士曾昭志的后代。2009年3月,他的独生子在修新房时不幸摔死。老来丧子,曾造华很坚强,依旧笑对生活。殊料,2013年3月,他收购完一车稻谷,在运往销售点的时候,突然车翻谷倒,人也被摔成了二级伤残。

那时起,曾造华左看看年迈的妻子,右看看年幼的孙子,不禁悲上心头,放声痛哭。他感觉命运不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废人,意志逐渐消沉,觉得生活没了指望。

雪中送炭,滋润心灵。曾造华没想到,孙子曾凡樑除了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外,在余亮良协调下,还能成为瑞林集团党员干部自愿结对的帮扶对象,成为首批享受帮扶的11位孩子之一。

曾造华更没想到,产业扶贫的政策也落实到村背,村里的产业发展大幕已经拉开。

这还得从2017年说起。夏季,眼看着长势良好的“甜抗十号”西瓜就要烂在田里,乡亲们个个眼里冒火,急得团团转。

余亮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经过几年分析,深知村背地处赣江边,田土里含沙多,不容易储水,只适宜种植西瓜、花生等耐旱作物,因此出产的各种瓜果特别清香好吃。滞销不是村背西瓜品质不优,而是没有找对路子。为此,他多方奔波,一次性帮助乡亲们销售西瓜6万多斤,其中包括曾造华家的1000多斤。

数着哗哗响的钞票,曾造华觉得日子又有奔头了。从那以后,曾造华有意识地指导妻子种西瓜、花生和萝卜。村里生产的西瓜、花生米和萝卜干,通过余亮良和驻村工作队的各种推销,开始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春节特殊,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余书记都帮我销了260多斤萝卜干,每斤卖到了五块钱。”对余亮良的销售成绩单,曾造华记得一清二楚“这几年,光萝卜干,他就帮着村里人销了几万斤。”

在村后几棵高大的古樟旁,竖立着几排厂房,红砖红瓦,引人注目。这是新建的蔬菜加工厂。2019年,余亮良带着村干部和贫困户代表赴安远县、横峰县学习相关技术。如今,本地出产的红薯、萝卜和花生等农副产品,都能就地加工,再远销各地。

夜晚的村背,千家灯火,连着天上的群星,一起闪烁。在陈菊香、曾造华和千百个村背村民的心里,有一颗最亮、最美的星星,它的名字就叫余亮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