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的约定
来源: 万安县文联 2021-05-07 10:3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郭远辉)当三峡的水与弹前的山相遇,便有一个约定,那就是三峡集团将“水利万物”的精神,根植于公司的扶贫理念之中,唱响一曲教育扶贫的“三峡之歌”。而许容宾,则是这个约定的见证者、受益者和反哺者。

2003年起,万安县弹前中学成为三峡集团的帮扶对象,集团致力于深挖偏远山区贫困之根,逐步改善山区学校办学条件,更注重于扬起山区贫困学生梦想的风帆。十七年来,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所乡村中学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山乡学子改变命运的故事。

晚上九点半,清脆的下课铃声划破了乡村夜间的宁静,结束了一天的教学后,许容宾匆匆回到教工宿舍,揉一揉发酸的眼睛,坐到桌前准备教案。作为弹前中学唯一一名化学老师,10年前,许容宾从这里毕业。10后,他选择重回母校成为一名返乡教师,续写着他与家乡、与三峡集团的特殊情缘。

许容宾和三峡集团结缘于2003年。那时,万安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是三峡集团下属三峡新能源公司的定点帮扶地区。当时的弹前中学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三峡新能源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大力改善师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公司从学校挑选了40名贫困户家庭孩子,与公司干部职工结成助学帮扶对子,每人每年捐助300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许容宾正是这40名贫困学生之一。

由于父亲早逝,瘦弱的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远赴广东打工赚钱,留下年迈的奶奶和许容宾兄妹二人在家度日。“这300块钱刚好抵消我一个学期的学费,对我家来说就是雪中送炭。”正是依靠三峡集团的资助金,他们兄妹二人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生活的艰难让许容宾早早懂得母亲的艰辛,许家兄妹发奋读书,先后考上大学,成为村里的骄傲。他说:“妈妈常叮嘱我们,不要忘记三峡集团的这些好心人。”

站在弹前中学的中心操场上,许容宾环顾四周,记忆中破旧的教学主楼早已焕然一新,露天就餐的场景已不复再现,肩挑背扛的吃水生活早已被电泵抽水替代。在许容宾看来,三峡集团持续多年的教育帮扶,让母校彻底变了模样。

“我的生活似乎总会因为各种机缘和三峡联系起来。”2006年,在弹前中学就读初二的许容宾由于品学兼优,被挑选参加三峡集团举办的“三峡娃娃行”公益活动,第一次走出大山,见识了外面世界。2018年暑假,三峡集团再次举办“三峡娃娃行”活动,许容宾没想到自己又一次被选中,以带队老师的身份参加活动。

站在三峡大坝坝顶,目睹大坝泄洪时的壮美景象,听着耳边响起的轰鸣声,一瞬间竞让他有些恍惚。时间在变,人也在变,三峡传递的温暖却始终没变。

大学毕业后,许容宾选择了回到母校任教。2017年,他凭借亲和、轻松的授课方式获得“万安县青年教师试讲大赛”一等奖,成为弹前中学的一名明星老师。2019年5月,三峡集团党团干部捐赠1.5万元文体用品,并援建成立三峡少年班,许容宾成了这个班第一任班主任。

结束了一上午紧张的教学,许容宾来不及喘口气,就收拾好背包下乡去了。作为弹前中学扶贫工作的负责人,今天他还要下到村里,对附近村庄因学致贫情况进行摸底。

“扶贫工作不好做,但总得有人去干。”在这场精准扶贫战役中,许容宾代表着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曾经受惠于国家帮扶,如今又投身于此,将心中小爱化为大爱,给予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三峡集团以“水利万物”的精神,在贫困山区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改善了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变了贫困学子的人生命运,许容宾只是其中之一。只有不断发展山区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本土人才,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仅“富口袋”,更要“富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