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报告】 提升“两业”扶贫 筑就幸福小康路 ——峡江县金江乡庙下村调研报告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4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提升“两业”扶贫 筑就幸福小康路

——峡江县金江乡庙下村调研报告

庙下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位于峡江县西北部,地处偏远山区,下辖12个村小组,人口1809人,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2400余亩,林地25000亩,峡江县最大的水库——万宝水库坐落于此。庙下村地处山区,山多田少,村民靠山吃山,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每家每户都自己造林,或发展果业。传统上,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烟叶,冬闲时种植油菜、蒿菜等经济作物,部分村民利用山区花源广、花期长、无污染的特点养殖蜜蜂,酿造蜜糖销售。近年来,特色种养业蓬勃发展,有的养殖孔雀、中华鲟,有的大面积种植芋头、优质水稻等,还有的养殖青蛙、豪猪等。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95人,截至目前,35户95人已全部脱贫(2014年2户8人,2015年9户28人,2016年14户35人,2017年8户19人,2018年1户3人、2019年2户2人)。

一、聚焦做细做实做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一)善找“贫根”,做细扶贫政策。庙下村切实遵循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一是采用政府兜底保障,应保尽保;二是通过加入集体经济合作社进行分红补助提高收入;三是通过失能补助提高收入。对于半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一是政府兜底保障;二是安排公益性岗位,切实提高贫困收入;三是通过公益性岗位补助;四是鼓励他们自主发展产业提高收入;五是提供就业服务岗位,发放交通补助。

(二)巧开“药方”,做实两业扶贫。一是抓住扶贫关键,发展产业。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产业是基础。怎样把被动的“输血”式扶贫,变成主动的“造血”式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近年来,金江乡庙下村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把当地的产业优势转化为群众的脱贫优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求。庙下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为转移支付、光伏发电收入、村林下经济收入、上级资金扶持。在发展产业方面,该村的做法是:对于2014、2015、2016年的脱贫户,主要是发放产业扶持资金现金。对于2017年后的脱贫户:股份帮扶,将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转到合作社,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直接帮扶,3名贫困户通过“产业信贷通”分别获贴息贷款5万元,用于自主创业。做好特色产业,在2018年,该村新建了100KW光伏电站1座,将收益的50%用于分配给失能弱能贫困户,2018-2019共分给贫困户8万余元;抓好重点产业,该村还成立了中华鲟养殖合作社,吸纳贫困户18户。每年获稳定分红,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目前还未产生效益的情况下,利用村级租金给予贫困户分红。二是注重扶贫成效,扩大就业。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0日至23日在陕西考察时的讲话中提到,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庙下村按照“实现精准对接、促进稳定就业”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积极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出外就业,获得稳定的收入,目前,庙下村有31名贫困人员在县内或广东、浙江等地务工,同时,还安排了13名贫困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并优先聘请贫困人员作为村庄保洁员。

(三)用对“良药”,做活保障举措。14户贫困户中19名学子获得各阶段教育补助金。32名慢性病贫困人员办理了门诊特殊慢性病证,通过“五道保障线”政策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通过“交钥匙”工程,为5户贫困家庭新建了安居房;4户贫困户享受了危房改造补贴;6名贫困户享受了房屋维修补助,住房安全得到保障。通过以上这些措施,贫困户脱贫成效不断得到巩固,实现稳定脱贫。

二、瞄准城乡环境均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至今,庙下村投入各类资金1600余万元,主要用于村庄整治,先后拆除土坯房67间,改水改厕300余户,修建水泥路面几千个平方,拆除铁皮棚3000多平方,修建了城上至庙下村级公路,根麻湾通村公路,新建一个“千吨万人”饮水点,各村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依托万宝水库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度提高。环境治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村两委干部分片包干,加强各村环境的管理力度,同时对村民也施加压力,不断地提高他们增强自我维护环境卫生的理念。

三、注重脱贫攻坚成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贫困户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变化。2017年以来,贫困户的收入都是在不断的提高,各项扶贫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很多贫困人口都可以直接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还获得很多的补助,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很大的变化。

四、在帮扶中运到的困难和意见建议。

一是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贫困户之间存在攀比现象;二是一些政策的制定出台没有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如公益性岗位补助政策。公益性岗位人员条件,三是规定年收入要每年递增,有些贫困户确实存在特殊情况存在人均收入下降了,建议只要贫困户是生活在好转,收入达到了基本生活水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