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报告】 文化托底 情满桑园 ——吉水县水田乡桑园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4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一、桑园村基本概况

水田乡位于吉水县北部,东连双村镇,南接醪桥镇,西临赣江,北界八都镇,辖10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村。桑园村是“十三五”贫困村,辖桑园、江家边2个自然村,分9个村民小组,共715户,2968人, 辖区面积16.3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5亩,山地面积15680亩,是全县第三大自然村。全村共有贫困户44户99人,目前,已脱贫41户95人,其中:2014年脱贫2户6人,2015年脱贫8户19人,2016年脱贫19户37人,2017年1户2人,2018年5户16人,2019年脱贫6户15人,还有3户4人未脱贫。

二、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实际成效

2015年,桑园村迎来了南昌师范学院派驻脱贫攻坚工作队,定点帮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工作队与镇村干部一起,坚持定期对贫困户进行走访,宣传和解析扶贫政策,为贫困户解决问题和困难,并认真执行扶贫工作要求。五年来,工作队每月平均驻村时间达24天以上,周末时间均派人在驻村点值班值守。同时,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有关要求,根据我县脱贫攻坚总体部署,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聚焦中央巡视问题整改,聚焦脱贫标准,致力于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为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一)实施思想扶贫工程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帮助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稳定脱贫不返贫,思想扶贫,势必先行。扶贫工作队进驻之初,感受到部分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对脱贫的信心不足、认识还不够,缺乏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此:

一方面,扶贫工作队通过加强脱贫政策宣讲,大力宣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事迹,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时代新风。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引领贫困群众学习脱贫政策、学习先进典型,让贫困群众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对脱贫政策入脑入心,看到脱贫希望,激发脱贫斗志和致富热情;另一方面,为转变贫困户单纯“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工作队把原来逢年过节送米送油改为建立“爱心超市”,对贫困户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内生动力和勤劳致富五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比打分,确定奖励等级,贫困户再按照等级到“爱心超市”挑选自己想要的物品。

(二)实施组织扶贫工程

针对桑园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有待提高、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等实际情况,扶贫工作队紧紧依靠桑园村党支部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党员、村民促膝交谈。在充分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扶贫工作队草拟了村“两委”系列制度,经村“两委”班子讨论研究后,制定了《桑园村党支部工作制度》《桑园村委会工作制度》等制度。桑园村党支部、村委会系列制度的制定,为该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发挥了制度保障作用。桑园村有党员44人,扶贫工作队经常与村党支部一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学习村“两委”系列制度,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宣传党的十九大以来惠民政策,特别是对农村工作的重要精神,坚持对村重大事情“四议两公开”制度,规范了村级重大项目招投标制度。通过学习村党支部、村委会系列制度,推动了该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现已通过正常程序发展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 

扶贫工作队抓住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的有利契机,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原则,将扶贫工作与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有机结合,力求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无缝对接,坚持做到精准扶贫推进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把群众愿望、群众需求与党建项目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谋划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着力办好顺民意、惠民生的每一件好事实事。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切实解决“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基层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加强村干部教育管理,健全村级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村级组织“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三)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针对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状况,扶贫工作队切实认识到:扶贫必先扶智,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帮助贫困户脱贫。

为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增进城乡教师相互学习,扶贫工作队组织南昌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四位教师在水田中学针对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四个科目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四名骨干教师分别进行了优质示范课教学,并与该校全体老师、县教体局教研室的同志就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学校的教育专家与水田乡老师建立的QQ及微信在线联系,让双方能全方位进行即时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此外,扶贫工作队利用江西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江西省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挂靠学校的优势,义务为水田乡培训小学校长2人。同时,为缓解当地中学音乐、美术专业老师缺乏的现状,学校从音乐舞蹈学院和美术学院各派出1名学生赴水田中学支教。

经过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以及多方协调,校工会每年组织“慈善一日捐”活动,已累计募集善款20余万元。征得省慈善总会同意之后,校工会将部分善款用于桑园村小学建设“连心书屋”图书室,并购置了部分图书和村小办公设备。校团委和校图书馆又先后向村小捐赠图书共计4000余册,全部用于充实村小图书室。村小图书室的建立使桑园村小学广大师生在课余时间有了一个阅读的好场所。同时,也为村小教师课后备课、作业批改、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此外,校图书馆还向村小捐赠电子资源钥匙,共享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为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扶贫工作队为贫困优秀学生颁发助学金及学习用品,温暖了学生们的心灵。

(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

针对定点帮扶村的文化设施缺、文化氛围淡等问题,在统筹推进治理扶贫的同时,扶贫工作队和村级两委班子重点突出“志智双扶”的脱贫新路径,积极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一是跳舞健身。扶贫工作队通过组织村民学习广场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拉近工作队与村民的感情。如今,村民跳广场舞已逐渐成为常态,每晚7-8点他们都会自发组织跳广场舞,成为村民业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是拍摄全家福。学校“青影艺堂”师生到村里为贫困户拍全家福,给贫困户带去问候与祝福。师生们为一户户人家精心进行“全家福”照片摄影,记录下群众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不但用镜头定格当代农民的新生活,而且用影像还原了亲情,用照片温暖了人心,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

三是文化打造。学校美术学院师生到桑园村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桑园礼堂)进行文化打造工作,绘制了9副大型墙绘,悬挂了140余幅参加过全省高校摄影比赛的摄影作品,极大提升了桑园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氛围。

四是文艺演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校组织40余名演出师生到桑园村,与吉水县采茶剧团共同举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艺演出,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

五是普通话推广。针对桑园村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跟着老人生活,从学会说话开始就使用方言的现实状况,学校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组织青风学堂实践团走进水田乡桑园村,开展“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相关活动,帮助当地留守儿童提高普通话水平。青风学堂实践团成员因地制宜,精准聚焦,针对3-6岁学前儿童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普通话正音课。同时,给孩子们带来了故事讲演、绕口令,手指游戏等活动。结合自身特色,青风学堂还为村民和孩子们送演了红色故事《红军班长马奕夫》《军礼》,用红色故事感染和教育村民们,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激发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五)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针对桑园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等问题,扶贫工作队根据有一定创业基础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切实可行的产业扶贫项目实现增收。同时,贫困户(65岁以下)在农信社办理发展产业小额贷款,享受三年每年3200元政府贴息政策。

一是养殖土鸡。扶贫工作队与学校生物研究所产业基地预订了一批脱温鸡苗,分发给了桑园村44户(99人)贫困户,每年发放鸡苗1200只左右,每年投入资金2万余元,经过正常饲养预计可以为贫困户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

二是种植井冈蜜柚。贫困户加入井冈蜜柚合作社,挂果后每户每年分红500元。如今桑园村的井冈蜜柚生产基地是我县面积最大的基地之一。

三是养殖肉牛。全村现有39户贫困户加入水明养牛合作社,最低确保每户在2016年底分得600元,2017年分得1000元,2018年底分得1000元,2019年底分得1300元,2020年底分得2000元。

四是谋划旅游产业发展。利用学校旅游学科办学特色,扶贫工作队组织学校旅游学科专家队伍,积极为孔巷村扶贫点进行旅游规划,并为水田乡制订了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

(六)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针对桑园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较多的状况,扶贫工作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是开展学生近视防控活动。扶贫工作队主动与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联系,在村里开展“呵护孩子眼睛,守护光明未来”的主题活动,在水田中学讲授“明目功”。同时,为了让水田中学师生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工作队向老师传授健身气功·易筋经,为学生教授广场舞。

二是开展义诊帮扶活动。为解决贫困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学校医务所联合有关医疗专家多次到桑园村为贫困户进行义诊,为贫困户进行了基本的诊察,针对就诊的贫困户制定诊治方案。同时,还开展了专题知识讲座,为村民讲解了平时生活中日常保健知识,回答了村民关于健康的常识。此外,学校还为60岁以上的贫困户开展健康扶贫体检项目,组织医院医生下乡免费为贫困户体检。

三是开展心理帮扶活动。针对在贫困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心理意识方面的问题,学校组织多名师生到村里对贫困户进行心理咨询和调查,为贫困户提供心理关怀、危机干预等方面的服务,帮助贫困户塑造正向价值观,及时有效的疏导心理压力,帮助其跨越“贫困心理”,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缓解家庭照顾者心理负担。

四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学校经多方协调,争取到省卫健委10万元专项卫生专款的扶持,用于桑园村里的卫生设施建设。

(七)实施生态扶贫工程

针对桑园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容村貌、村基础设施薄弱等现象,扶贫工作队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贫困群众的根本途径,积极主动争取各方资源,不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宜居宜住条件建设,改善当地人民群众居住环境。

一是优化安居环境。为消除农村老旧危房安全隐患,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扶贫工作队与桑园村“两委”干部一道对全村的老旧危房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清理。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会议、广播喇叭、入户动员等多种宣传形式,使相关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动员引导群众主动配合拆除工作。在扶贫工作队与桑园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共拆除老旧危房500多栋,拆除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目前,村里正在建设57栋具有庐陵风格特色的新居。

二是对村道路进行亮化改造。扶贫工作队初到桑园村时,近3000人的行政村只有20盏路灯,且有许多不亮。为此,学校研究并决定为桑园村援建一批太阳能路灯,数量为80盏,每盏2200元,总计17.6万元,以现金形式转给村委会。同时,在工作队的监督下村委会经过多方考核洽谈确定了承做方,保质保量地安装完毕了90盏太阳能路灯(实际每盏不到2000元),并修好了10余盏损坏的太阳能路灯。全村路灯总数达100余盏,基本实现了全村亮化全覆盖,极大方便了村民休闲娱乐和出行安全。

三是对村入户道路进行硬化。桑园村之前很多村民家的入户路还是泥巴路,下雨天很泥泞,入户困难。经扶贫工作队多方协调,2019年县扶贫办下拨50万元进行了入户路改造,现已完成桑园自然村入户道路硬化5.2公里,全村730户全部完成入户路建设。

四是对村农户进行改水改厕。桑园村很多村民家没有水冲厕所,都是到公用坑式厕所如厕。经扶贫工作队多方协调,2019年县扶贫办下拨50万元进行了改水改厕项目,已完成村中厕所改造189户。

五是援建文化广场。为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村庄品位,给当地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学校出资14万元在村里建造了一个集文化、休闲、锻炼为一体的村民文化广场,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六是援建标识牌。扶贫工作队首次到桑园村时就发现村边没有明显的标识牌。为此,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多次协商,决定在村路口设立有一定特色的标识牌。经过考察对比及结合桑园村建设的特点,在村子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建一块大小为1.5米高×3.94米宽的具有庐陵风格特点的村牌,共投入资金2.37万元。

七是其他建设项目。扶贫工作队从省水利厅争取到了15万元水利建设资金,用于该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已完成桑园、江家边自然村水塔项目选址、地质勘探工作建设150吨水塔一座,50吨水塔一座;完成饮水安全工程项目730户;全村共拆除猪圈8处1600多平方米,帮助拆除户进行生猪销售;拆除铁皮棚56个1300多平方米处;退耕还林270户,流转农田1300多亩,山地1200多亩。

此外,桑园村是“十三五”贫困村,每年国家、县划拨各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如何更好的使用这笔资金,让每一份钱都花在刀刃上,扶贫工作队协助乡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与乡领导多次实地督查,有序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所有新农村建设工程,村民满意度得到较大提升。

三、扶贫工作先进事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这些年的扶贫工作中,涌现了一大批扶贫先进工作者、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他们不畏风雨,深入贫困地区,和群众打成一片,切实了解贫困户所面临的具体困境,因地、因户、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实际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方法,扎实地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交流中,南昌师范学院先后派驻桑园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路远和王文两位同志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路远是南昌师范学院离退休人员工作处的一名干部,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担任水田乡桑园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接到扶贫任务后,路远没有任何犹豫,克服了家庭父母年迈,体弱多病,需要照顾的困难,第一时间投入到扶贫工作中。

到村里后,路远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向老党员、驻村干部请教,与省直兄弟单位扶贫工作队横向联系等形式,完成了到村后的村情调研报告,迅速实现了从一名机关干部到桑园村第一书记的转变。为了能拉近与村民的关系,路远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学习当地的方言,半个月后,他基本能以方言流利的与村民交流,一下子得到了村民的信任。

路远在工作中廉洁自律、坚持原则,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生活上严格遵守相关纪律要求,住村时间每季度不少于50天,热心接待群众,有时一天要接待5、6拨来访群众,忙得都不能及时吃午饭。同时,他积极走访村民、参加村群众会。村里的44户贫困户家里的各种情况路远都熟记在心,他有针对性的对这些贫困户提出了帮扶策略。

路远积极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民风民情。驻村期间,正是桑园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根据安排,村里需要拆旧建新,将拆除5万余平方米的旧房。这么大规模的拆除,对村民而言一下子难以接受,思想工作难以开展。路远不畏困难,主动走进群众中间,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的宣传政策,同时想群众之所想,帮助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做到了平稳顺利的拆除旧房,没有发生一起矛盾纠纷或上访事件。路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根据桑园村山地资源丰富的实际,路远同志提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种植油茶、蔬菜种殖。最终,建成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桑园村与江西中星餐饮有限公司签订了绿色蔬菜收购战略框架协议。同时,在学校支持下,向省林业厅争取到了16.5万元古树苗木保护专项资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日渐高涨。

因为扶贫期间工作出色,群众认可度高,路远离开扶贫点时,桑园村村民自发撰写了万言书向他表达不舍和感谢。如今虽已离开桑园村三年时间了,桑园村的村民依然经常提及省里来的路书记。

王文是南昌师范学院保卫处的一名干部。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驻村扶贫,担任桑园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王文坚持每周去贫困户家中走访,与村民,村干部座谈。在详细了解贫困户实情后,他深知任务的迫切,重点除了要建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发展好村集体经济,改善贫困村精神面貌外,更要关心好,关注好贫困户思想与生活,让每个贫困户都能享受党和政府的温暖,才是扶贫工作队驻村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王文说:“只有百姓满意,百姓幸福,我们才有资格,有信心向党和政府提交满意答卷。”

桑园村的常住人口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因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占了大多数,而空巢老人中绝大多数又年事已高且身患疾病,孙发英就是其中之一。孙发英老人80岁,家中一人,儿子外出打工,经常不在家,丈夫因癌症去世,她本人患有视力、肢体等残疾,在日常生活中给她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得知她因为医药报销没有落实,拄着拐杖到工作队办公室门前求助的事情后,王文随即带着孙发英到乡里的医保所核实,并开自己的私家车驱车35公里到县人民医院帮助孙发英解决相关的问题,将医药费的报销落实了下来。

在王文的带领下,桑园村流转农田1300多亩,山地1200多亩;产业基地采取“党建+公司+贫困农户”模式吸收全村贫困户入股分红;已有39户贫困户加入了养牛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让贫困户每年都有固定分红,让村民实现多元增收。对这些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王文切实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许多实惠与好处,在当地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他常说:“做一样,爱一样,像一样。”他认为,只有埋下身子,扎根基层,凭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及相关意见建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一步,桑园村和工作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鼓作气、精准施策、攻坚克难,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为进一步做好桑园村脱贫攻坚工作,建议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一是借鉴我县其他扶贫点及省内其他扶贫点在村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根据桑园村的实际情况,积极与村党支部,乡党委沟通协商,积极探索一条真正适合桑园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路子;二是继续在文化、教育扶贫上精准发力,利用学校特有的优势,在师资培训、校长培训等方面为水田乡的基础教育发展服务;三是找准切入点,继续为村里办实事,让更多的村民在扶贫工作中受益;四是继续到省直相关部门积极为桑园村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扶持,最大程度地改善该村农业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

来源: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