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谱写吉水脱贫新篇章——吉水县多举措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纪实
来源: 吉水县史志档案馆 2021-04-13 08:5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是艰苦卓绝的攻坚决战——数千名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面打响了一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大会战。

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一项项扶贫产业结出硕果,一片片田地变身“聚宝盆”,一个个村庄摘掉“贫困”标签,一张张笑脸洋溢幸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中,吉水县尽锐出战,以扎实的作风、严格的标准、有效的举措,用心用情谱写着这张民生答卷。自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吉水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26968人,到2020年全县所有贫困人口全面脱贫,7年间减贫两万多人,累计达标出列贫困村81个,贫困发生率从5.27%降至0。

提高站位,勇担使命,全面提供组织保障

吉水县坚持把脱贫攻坚时时放在心上、牢牢扛在肩上、紧紧抓在手上,始终做到扶贫工作优先部署,扶贫力量优先保障,扶贫资金项目优先安排,相比其他工作,在脱贫攻坚上,整合的项目最多、凝聚的力量最强、考核的力度最大。

吉水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从调研谋划、讨论决策、上下协调,到组织实施、督查落实、跟踪问效,都全程参与、亲力亲为,做到谋划必思脱贫、开会必议脱贫、督查必看脱贫、考核必评脱贫。全县上下建立了县级统筹调度、乡镇推进实施、村级一线落实、部门履职履责的县、乡、村三级联动、部门单位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凝聚起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合力。

脱贫攻坚,镇村是主体,能人是动力。吉水县将精准扶贫与党建责任清单挂钩,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定期督查促进各乡镇党委按照“六有”标准,加强贫困村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干部坐班值日、“民事代办”“四帮四做”“双学双用双服务”示范岗等为民服务体系,组织开展“五星创评”活动,着力提升服务能力。积极鼓励村级组织探索“支部+合作社+基地”等方式,创办、领办77个“双学双用双服务”实训基地,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发挥“双学双用双服务”小分队作用,引导农村党员致富能手通过技术联带、资金联扶、信息联通、劳力联帮,帮带2790户贫困群众发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花卉苗木、黑木耳、鹅鸭、牛羊、葡萄等产业,实现年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

吉水县丁江镇双橹村是“十三五”贫困村,共有8个自然村。该村属丘陵山区,林地多,耕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如何顺利脱贫摘帽,是丁江镇党委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多方调研考查,根据双橹村实际,决定以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根本之策。

2017年,双橹村党支部书记彭培发,以村集体的名义带领19户贫困户,以“村党支部+土地出让方+贫困户+管理方”的模式种植了100亩井冈蜜柚,并且建立了井冈蜜柚专业合作社,为19户贫困户办理了股权证,每一户贫困户不用出一分钱便可以拿到一股股权,每年贫困户都可以获取分红。同时,蜜柚基地还组建了一个扶贫车间,优先为村里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务工人员可拿到每天80元至100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这几年,双橹村不仅脱贫摘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百姓的生活拓宽了几个幸福维度。双橹村通过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突出特色产业扶贫重点等举措,把双橹村打造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漫山遍野的柚子、满满现代感的墙画、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幸福村庄正从画中徐徐走来。

严格管理,精准帮扶,全面提供力量保障

精准帮扶,首先要把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这篇文章做好。吉水县坚持所有力量向脱贫攻坚聚焦,建立了“县领导挂乡包村、乡镇牵头推进、部门单位蹲村驻点、各级干部结对帮户”的精准帮扶机制。97个部门单位成立41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41个贫困村;全县党员干部按照“322”模式结对帮扶贫困户,确保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选派科级干部或后备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有力充实了基层扶贫队伍力量。同时,推行周五“扶贫工作日”工作法,压实干部帮扶责任,营造良好帮扶氛围。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吉水县一直注重扶贫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始终倡导正确的用人导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健全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培养和使用干部,全县提拔重用扶贫干部182人,其中扶贫系统干部2人,县派第一书记6人。2020年,县委县政府对脱贫攻坚领域的2个先进集体和12名先进个人给予嘉奖。

吉水县八都镇东坊村,是省“十三五”重点贫困村。2015年起,省教育厅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建起了新小学,蔬菜基地、养牛基地,村集体年增收10万余元,村民们正在脱贫路上奔小康。

东坊村距离八都圩镇有六、七里的路途,之前东坊村的孩子们要到镇里去上小学,出行极不方便。2015年,省教育厅扶贫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东坊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帮扶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刘旸瑒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村里新建了东坊村小,2017年学校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村里的孩子们在这里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和环境。东坊小学副校长邹灏说:“学校开办以来,不管是硬件还是基础设施,都是一步到位。学校的塑胶跑道,还有教室的电子黑板。这都是最先进的设施。”

为了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刘旸瑒白天和队员一起走村串户彻底摸清问题。晚上还主动召集村干部一起商讨对策。在多次调研中,刘旸瑒了解到,东坊村土壤和气候都十分适合种植蔬菜,特别是芋头,所以她将33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到东坊村“党建+扶贫”蔬菜基地,种植面积一下扩大到了30亩。八都镇东坊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根说:“刘书记来了之后,这几年这个芋头啊,包括萝卜呀,还有这个马铃薯吗,年年种好多,这就为贫困户增加好多收入。”

自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工作队员“跑项目、争捐款”。在委厅的大力支持下,发展了东坊村“党建+”蔬菜基地建设,三年来帮助销售芋头、萝卜等13万斤,毛收入46万元;恢复新建了东坊村小学教学点,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修建塑胶跑道,建设“学生微机房”及“专递课堂”;争取80万元帮助高塘自然村修建了多功能村文化广场,开展“采茶戏下乡”、“学先贤,思奋进”、“书香高塘”等文化活动,打造了全省生态文明样板村;争取教育厅帮扶资金帮助东坊村建设新村部大楼,并配置了空调、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设备;创新推进了省委教育工委各党支部与33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共建工作;协调并配合委厅机关各部门、单位及社会组织开展了各项扶贫捐赠及志愿活动20余次,巩固了脱贫成果。

紧盯重点,精准施策,全面提升发展动力

要彻底实现脱贫,发展才是硬道理,增收才是根本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工作来抓,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工程,加快发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虾稻共作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户的 “造血”功能。2018年开始,吉水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实际出发,经过反复论证,因地制宜,摸索总结了产业扶贫“六个一”新模式(即:选准一个产业项目、组建一个合作社、建设一个产业基地、建立一个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落实一套扶持政策),通过产业发展,真正实现贫困户长效收入来源有保障,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增长。

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吉水县2017年初从九江彭泽引进的专门从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外资企业,以“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定位,致力做强传统农业助力脱贫攻坚战,创新推广“稻虾(蟹)共作”“莲虾共作”“稻渔共作”等种养模式。现已建成稻虾共作4000亩、稻蟹共作2000亩,是全省最大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之一。

2018年6月,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银,全力助力脱贫攻坚,注册成立吉水县润泽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吸纳全镇14个行政村和503户贫困户入股分红,贫困户每年可分红500元,村集体每年可分红2万元,连续分红10年。另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每亩每年30元交村委会。同时,产业园还吸纳大量富余劳动力,进行鱼虾捕捞、分捡、包装、水稻种植等,让当地群众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2020年王银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作为奖,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载誉归来的他,一回来当日就回到基地,持续实现他的“稻渔梦”。

强化宣传,引领示范,全面发挥模范作用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吉水县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批先进典型,为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吉水县组织开展了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选,2018年举办全县脱贫攻坚表彰颁奖晚会,表彰了10名优秀扶贫干部、10个优秀合作社,20名最美贫困户,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吉水县水田乡桑园村周三根,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鸭司令”。而在几年前,他还是村里数得上的贫困户。妻子周香英2004年因为事故导致高位截瘫,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周三根一直靠散养鸭子、种点自留田维持生计,生活每况愈下。2013年底,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越是困难越要向前,周三根萌发了大规模养鸭的想法。

在帮扶干部的介绍下,周三根了解到临近的八都镇板鸭厂对贫困户有优惠扶持政策——板鸭厂负责提供鸭苗、饲料和后期销售,贫困户只需把鸭子养大交付,双方按照市场行情分红。周三根一盘算,发现养殖过程投入少、风险低,很快就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养鸭协议。2014年,在妻子的支持下,小试身手的周三根赚了1.6万元,全家顺利达到脱贫标准。随后几年,他养鸭的劲头更足了,规模也越来越大。

“如果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的鼓励,可能我现在还过着苦日子。脱贫致富要靠政策,也要靠自己!”回顾养鸭创业这几年的历程,周三根感触颇多。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县扶贫干部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书写了江西减贫事业的吉水篇章。

彭午林,生前系吉水县扶贫办干部,在疫情发生后,奔跑在战“疫”与扶贫工作一线,一边投身防疫工作,一边开展扶贫工作,最终积劳成疾,于2020年2月20日0时15分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

彭午林是单位领导同事眼中的好干部,对待单位工作认真负责,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从综合股到扶贫股,再到移民后扶中心、政策法规股,无论在哪个岗位,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但在家里的各种角色他都不是很称职。他时常说,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年迈母亲很少照顾,儿子初中到高中基本未陪伴。父亲病危时,正当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时,为顾全大局,他坚守岗位,没有请假照顾父亲,只是利用工作之余不加班的时间去照顾;小女儿出生时,恰逢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关键时刻,他无暇顾及家人,坚持上班。直到出事的当天上午,彭午林仍然不顾身体不适(患有高血压),坚守在小区卡点一线值班,用默默奉献和兢兢业业的工作,践行着扶贫干部的初心与使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是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全县上下将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