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恩江河畔说报恩
2021-04-09 10:3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袁飞贤

永丰县城的恩江河畔,风景秀丽。那里的恩江古城美轮美奂,亭台楼阁古朴典雅,古桥白塔蔚为壮观。尤其值得我们回味的是,这里流传着四个施恩报恩的故事。

庐前遗鹿虎报恩

相传东汉时永丰有个叫欧宝的人,其父死后葬在里中,他在墓旁结庐守孝。有一天,里中人狩猎,从丛林中赶出一只怀孕的母虎。母虎慌慌张张逃进了欧宝的茅庐,在欧宝面前下跪求救。欧宝出庐,见远处猎人追来,立即明白此虎乃猎人追击的对象,于是急忙回庐,用蓑衣将虎盖住。猎人追来,问欧宝:“你看见一只老虎吗?”欧宝随手向西边一指说:“老虎朝那边逃跑了。”猎人信以为真,朝欧宝指的方向继续追赶。猎人远去,母虎脱险,跪地三拜离去,返回丛林。

3天后,母虎衔来一只白鹿,放在欧宝庐前,以示报恩,欧宝深受感动和启发,更加怀念父亲的养育之恩,用江水把鹿肉煮熟,供奉在父亲墓前祭祀父亲。此事传开后,激起了里中人的报恩之心,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既然作为动物的老虎都有报恩之举,那么我们人类更要常怀感恩之心。为纪念母虎报恩和欧宝的尽孝之举,更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人们把里中改称“报恩里”,设镇后又称报恩镇(即今天的恩江镇)。

侍郎庐墓祀恩母

唐朝天宝年间(742年—755年),山东有一中书侍郎,名徐全,字安正,为官清廉,一身正气。他向朝廷进言安禄山有野心,不宜拥有重兵,宰相李林甫专权误国。皇帝听了不悦,认为他在挑拨君臣关系,于是贬徐全为吉州刺史。徐全致仕后定居在今永丰恩江镇天保村东坊徐家。不久,其母侯氏病逝,徐全将母亲亦葬在当年欧宝葬父之处即今永叔公园一带。徐全念母养育之恩,在此筑庐舍为母守墓。期满三年后,改庐舍为寺,因此地名“报恩镇”,故寺亦名“报恩寺”。

此寺于元朝时倒塌,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后裔又重建了报恩寺(今废),并在寺右侧建造了报恩寺塔。此塔九级四面,雄伟壮观,塔的东面从第2至第9层,均设有小神龛,其余3面仅二、三两层设有神龛。尤为奇特的是,该塔建造过程中,故意将塔身建得微微向南倾斜。这是因为夏季暴风雨多,塔身微微倾斜,更能顶住狂风暴雨的袭击,人们戏称此塔为永丰的“比萨斜塔”。古代劳动人民考虑如此周密,真是难能可贵。此塔今天仍然屹立于恩江北岸的永叔公园内,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后谢恩易江名

据史书记载:北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1097年),皇后孟氏之女福庆公主偶染一病,经宫廷御医多方诊治,服药无数,却未见好转,只好请道士以符咒求神之术佑其康复。孟皇后把这件事情禀告宋哲宗。哲宗认为“此人之常情耳”,也表示赞同。与孟皇后争宠的刘婕妤有意歪曲事实,诬告孟皇后实为自己请了养母听宣夫人燕氏和尼姑法端祷祠求福。哲宗闻之,怒不可遏,将孟后打入冷宫,还捕押涉案太监、宫女30人,并施以酷刑,毁肢割舌,残酷不堪。后又命令监察御史董敦逸将案子复录一次,以示其秉公办事。董敦逸为吉州永丰流坑村(今属乐安)人。

董敦逸了解事情真相和哲宗宠爱刘婕妤胜过孟皇后的事实后,不忍心将案子维持原判上报。出于良知和正义,他不顾权贵、奸臣的反对和威胁,冒着遭贬丢官甚至掉脑袋的危险,毅然上书恳切陈词,实事求是为孟后申述其冤。他说:“中宫之废,事有所思,情有可察,臣尝阅录其狱,恐得罪天下。”哲宗因董敦逸违其意而“读之怒”,加上奸臣蔡卞、蔡京等人从旁诽谤,“欲加重贬。”幸得章淳、曾布等大臣极力劝阻,为之申辩,才得以从轻发落。绍圣四年(1097年),哲宗借他事将其调知兴国军。孟皇后也因董敦逸的秉公执法而恢复了中宫娘娘的尊位,从轻贬居瑶华宫。此事史称“瑶华秘狱”。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继位,下诏复尊孟皇后为元佑皇后,后又被尊为隆佑太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夺取临安(今杭州),孟太后与高宗在混战中被冲散。在殿前参军何维贞的护卫下,孟太后与六宫宗室西逃,经永丰乘船前往今乐安望仙避难。一天,在金兵追赶下,孟太后一行来到吉水县境内从永丰顺流而下的文江下游与赣江交汇处。孟太后指着从东而来注入赣江的文江问身边侍臣:“东水发源何处?”何维贞回答说:“从董敦逸家门前来。”孟太后闻之,望着滔滔不息的河水,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不已。于是,命身边侍臣取金杯舀河水一杯。她接过金杯一饮而尽,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董御史,是吾大恩人也,饮此水以报之。”从此,文江便改名为“恩江”,并沿用至今。后来,永丰县城“报恩镇”也因此改名为“恩江镇”。

据说,当天夜晚,孟太后梦见业已去世多年的恩公董敦逸仍身着朝服,银须飘飘,神采奕奕,叩谢太后饮水之恩。

大师断臂募桥资

今天仍然横卧在县城恩江江面上的恩江古桥,是江西省第二长的石拱桥,亦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记载,此桥北段称济川桥,南段称平政桥,最早建于元朝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一开始为王辉捐田400亩建浮桥,后来经常被水冲毁,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改为木桥,至清腐朽不堪。顺治十七年(1660年),县令邓秉垣决定先将北段即济川桥改建成石桥,然而建桥资金奇缺。据传,当时庐陵青原山智元和尚(即宏济大师)云游至永丰,闻知此事,便自断一手臂,并托断臂募化三个月,汇聚千金,用于建桥。桥成,智元悄然离县。县人念智元恩德,建“宏济庵”于桥头,并塑智元像于庵中,以识不忘。后来,智元得知,返回毁像而去。

这些故事感人肺腑,恰似庐陵文化中几朵瑰丽的奇葩,体现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有恩必谢”、不忘恩德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让后人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