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遂川县到处是春耕春种的忙碌景象。在遂川县禾源镇杂交水稻育种基地,村民正抢抓晴好天气,在3000余亩波光粼粼的水田里躬耕忙碌。
在禾源村一处唤着川坳背的地方,郭经华正和家人忙着整地、育秧等农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公布,他就在亲友群微信语音“通告”:“在电视上看到中央已出台了1号文件,乡村振兴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年初二的‘约定’无效,我还要捡起育种老本行!”
原来,儿女们考虑到父亲已68岁,心脏也不太好,母亲去年又遭遇重大车祸,家中严重缺劳动力,便“约法三章”:从2021年起,停了育种产业。没成想,过一段时间,牛劲上来的郭经华,就借着政策“利好”反悔了。
民心齐,为改良他乡学技
在遂川,杂交水稻制种历史悠久,禾源镇更是其中“佼佼者”。据郭经华的兄长郭立新讲述,早在1974年,为提高粮食产量,改良耕作稻种,遂川县农科所便派技术人员,到海南岛试制杂交稻种。当时规模不大,共制2.7亩,3个组合,收种子25公斤。
1976年,遂川县扩大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必须集中制种才能满足需要,县里组织430多人的专业队伍,再赴海南岛,利用温度、热量指数高等先天优势,冬春制种,历时半年,2000多亩获种13万斤。此后,又于1981年11月派出400余人。这两次,郭立新都是其中一员。
郭立新说:“这段经历确实刻骨铭心。天太热不适应,睡不着,蚊子又大又多,每人负责的种田又多,‘赶花粉’(人工授粉)、‘剥穗苞’(人工帮拔穗)……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不过,看到全县用了我们制的稻种,怎么累都值得!”
气候优,乘乡村振兴东风
通过两次异地制种,不仅满足了遂川县的稻种需求,还培养了大批制种技术人员。禾源镇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顶峰时期,面积近7000亩。省杂交水稻现场会和全国杂交水稻现场推进会,都曾在此召开。
镇农技站长叶平生介绍,当时家家忙着制种,户户晒日“赶花”,老少齐上阵,田中无闲人。一到收获,收种站挤满了人,大伙都笑开了花。
严塘村渡田组冯嗣金,是杂交水稻制种大户。他向无劳动力农户流转了25亩稻田,一季制稻种,一季种晚稻,既留有口粮,也增加收入。
懵懵懂懂,清明下种。每年的3月15日前后,天涯、恵农、先农等种业公司代理商就会来到禾源,与各村合作社签订合同,种农们从合作社按每亩4斤母本、1斤父本标准领取,辛劳培育收获后,再按验收合同验收,卖给种业公司。
冯嗣金说:“去年天气不算太好,亩产200公斤左右,技术员当场检验发芽率、纯度、净度和湿度,以每斤6.8元收购。制种虽然辛苦些,但全年制种收入也有6万多元,比种双季稻更划算。”
“种谷浸种较一般早稻要迟些,以便与扬花期错开,保证纯度和净度……”郭经华介绍,制种虽然是门精细活,但经过长期技术熏陶,禾源镇老老少少都门儿清了。什么节气该插秧,长第几片稻叶该施肥,第几片稻叶“割禾叶”“赶稻花”,都有着近乎苛刻的技术规定,一旦违背规律,轻则减产,重则谷种发芽率、纯度都受影响,那这季稻种算是白制了,公司不收。即便到了收割期也有严格规定,要及时收割晒干入库,保证种谷不在禾穗上发芽。晒谷种时,最好用传统竹晒垫,以免烫伤谷种芽孢,影响发芽率。
正是严苛到近乎“自虐”的耕作习惯,禾源镇种子质量和制种技术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成为江西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
此后,禾源镇推出各项奖补优惠政策,积极调动农民积极性,尝试引进制种插秧机、无人机“赶花”等现代机械。这两年,70%的村参与制种,面积1500多亩,产量250吨,毛收入上千万元,大大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
文/ 杨唐达、袁卫生、刘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