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熙:中共六大和共产国际六大上的吉安身影
来源: 井冈山报 2021-03-30 14:4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孔璐)红色文化小广场、红色记忆馆、中共万安县委旧址,走进万安县窑头镇中塘村,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万安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张世熙的老家。红色记忆馆斜对面,张世熙故居矗立着。在3月连绵春雨的朦胧中,似乎可以想见百年前,青年张世熙从这个老房子走出,投身革命的身影。

1928年,万安暴动结束后,张世熙参加了中共六大和共产国际六大,在两次会议上结合自身革命经验分别作了发言,传递了吉安革命声音。尤其在共产国际六大上,张世熙作了1万多字的关于万安暴动的报告,让万安暴动震惊了世界。

两次发言 传递吉安革命声音

1927年年底到1928年年初,声势浩大的万安暴动,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引起了全省群众情绪的高涨。

1928年4月,中共万安县委书记张世熙赶赴南昌,向中共江西省委汇报万安暴动的情况。当时正值中共六大召开之际,考虑到万安暴动的影响和张世熙的突出表现,省委将张世熙列为江西省出席党的六大3位代表之一,代号93号。

据史料记载,张世熙在1928年6月于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上有两次正式发言,他结合万安革命实践,阐述了对机会主义、盲动主义和武装斗争、土地问题及游击战的看法。

在6月25日讨论政治报告时,张世熙说,“八七”会议后提出与机会主义斗争,可很多人对机会主义的来源和实质并不清楚。“这几天听了大会许多报告,才知道机会主义到底是什么……问题是要把机会主义的来源和实质,弄个清楚,很忠实的普遍的传到党的下层群众中去,使全党同志都彻底了解。”

对于盲动主义,他以万安暴动为例,表明群众对党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在暴动政策之下,绝不能因为盲动主义而怀疑暴动政策的意义。

他还特意以万安游击战争为例,认为游击战争并不是说不能在农运不发展的地方启发群众。

另一次发言是在7月2日讨论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报告上。他对土地政纲方面提出了几点不同意见。

“地主是整个的封建产物,自然要收没,难道带有半封建性的地主经济的土地就不要没收吗?”“在原则上,商品经济时代,是不能实现平分的,而且在事实上我们也没有方法来平(分)。我在万安就曾经验到这一点,譬如肥脊问题,就是不可解决的问题。”

张世熙说,并不赞成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而不没收地主经济,不主张平分土地,也不主张在现在一切土地国有。

张世熙还提出,“革命到了某个时期,富农一定要反革命”。“这在万安是有例子的。不过这不是全部的,是一部分的,半自耕农的富农是不会反革命,自耕农的富农是会反革命的。”

“张世熙革命经验十分丰富,对地方武装斗争体会很多。”吉安市党史学会副会长、党史专家耿艳鹏介绍,张世熙两次的发言,内容丰富,尤其紧密结合了其在万安的革命经验,有非常强的实践借鉴意义。

万字报告 万安暴动震惊世界

1928年7月12日,共产国际六大召开,张世熙受邀参加。在这次大会上,张世熙作了《万安工农斗争及1927年10月到1928年3月大暴动经过情形》长篇报告。

“当时共产国际比较主张的是城市暴动,不料中国各地农村却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几十次武装暴动,引起了他们的关注。由于万安暴动搞得较早,也比较成功,影响也大,暴动领导人恰又在苏联,各种因素下,促成了张世熙参加共产国际六大。”耿艳鹏介绍,报告1万多字,从汪精卫武汉政府“七一五”政变前后万安的形势谈起,详细介绍了万安暴动的策划、组织、行动的经过,以及暴动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关于武装暴动的经验宝库。

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万安暴动震惊世界》的报道。

回国后,1928年12月,张世熙被选为江西省委书记。1929年9月,又改任省委特派员,化名王又龙,赴赣东北领导工作。不久,因叛徒出卖,在景德镇被捕。在威逼利诱均一无所获后,张世熙在1929年年底被杀害,年仅35岁。万安的国民党反动派后来又将其妻严秋香和18岁的儿子张理景杀害。

很长时间,国内只知张世熙在共产国际六大上作过报告,但不知所讲内容,对万安暴动乃至赣西南革命史的研究,主要依据仅有的一些档案文献、老同志回忆,权威资料不多,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和进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移交了一些原共产国际保存的有关中国的档案,在其中发现了张世熙的报告稿,让万安暴动研究有了第一手权威文献。

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机缘巧合下参加了中共六大,再一次的机缘巧合下参加了共产国际六大,张世熙的参会不仅让这两大重要的会议增添了吉安色彩,更是传递出了吉安的革命声音,让万安暴动震惊了中外,在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