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九打吉安”: “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实践
2021-03-13 08:1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岁月照亮历史印迹,精神光芒历久弥新。阳春三月,记者在讲解员李姬的引领下,走进位于吉州区长塘镇陈家村的“九打吉安”历史陈列馆,聆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九打吉安”的光辉历史,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据介绍,为了还原工农红军“九打吉安”的光辉历史,让后人汲取更多砥砺前行的力量,吉州区规划建设了“九打吉安”历史陈列馆。馆内分为“序厅”“革命烽火”“九打吉安”“伟大创举”“英名流芳”5个单元,还原当年数十万工农群众和红军战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战、声势浩大、震惊全国的场景。

“九打吉安”的历史背景

吉安地处赣江中游,北通南昌,南达赣州,西临井冈山,东近东固山,是赣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当年中央苏区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

1930年2月7日至2月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著名的“二七”会议。会议制定了攻打吉安,进而夺取江西全省的战略部署。随后,赣西革命形势发展迅猛,赣西南苏区连成一片,攻打吉安条件与时机已成熟。1930年10月攻打吉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九打吉安”的简要过程

从1929年10月提出“攻取吉安”,到1930年10月攻下吉安的1年时间里,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地方红军武装红六军、红二十军和数十万群众的配合下,先后发动了九次攻打吉安城战斗,史称“九打吉安”。

前八次攻打吉安主要是由于敌情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守军凭险据守,而红军方面武器太差,弹药供给不上,援兵不及,主攻部队未回等原因,而停止攻击计划。从1929年10月至1930年8月前八次攻打吉安过程来看,虽未攻克吉安城,但威慑了敌人,鼓舞了军民士气,积累了战斗经验,肃清了吉安外围之敌,使吉安成为一座孤城,为第九次攻打吉安奠定了基础。

第九次攻打吉安:1930年10月3日,各路部队全部到达吉安城郊,毛泽东率总前委在吉州区长塘镇陈家村设立红一方面军山前攻吉指挥部,下午2时下达了总攻吉安的命令,史称“山前命令”,命红四军为左翼向螺子山、真君山之国民党军阵地攻击;红二十军从正面向真君山、天华山一线之国民党军佯攻;红三军与红十二军为右翼向天华山、神冈山一线之国民党军攻击。

为配合红军主力部队攻打吉安,中共赣西南特委成立了东路、西路、北路三路指挥部,调集十几万地方武装和群众。当时,驻吉国民党军有邓英部约3个团、江西保安第三团和吉安警察大队,面对红军的强大攻势,邓英在河西原有的工事上又修筑了8座炮台,挖了七道壕沟,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外围纵深防线,另一半圆防线就是赣江天堑。敌军扣留了江上所有的船只,封锁码头,禁止水上交通,吹嘘吉安“金城汤池”,“可保无虑”,妄图凭借吉安的有利地势作最后的挣扎。

10月4日拂晓,各路红军按照作战部署向吉安城发起总攻,红四军首先在螺子山开始攻击,接着红二十军、红三军分别在真君山、天华山、神冈山一线打响,赣江东岸的群众武装也同时响应,阵地上遍地红旗招展,军号齐鸣,杀声震天。当晚9时,真君山总司令部一声枪响,埋伏在四周山上的红军和赤卫队一起向城内冲杀。红军首先从城西突破敌军阵地,直插城中心的中山路大街,从而完全占领了吉安城,取得了第九次攻打吉安的胜利。这时邓英率部在白鹭洲乘船,顺流北逃,红军随即沿岸追击,截获小船4只,俘敌200余人。

10月5日清晨,红军大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全城人民热烈欢迎下进驻吉安城。10月5日晚,毛泽东、朱德和军团总部进城。10月7日,红一方面军前委与赣西南特委在吉安城内中山场召开10余万群众参加的“庆祝吉安暴动胜利大会”,毛泽东、朱德在会上讲了话,会上宣告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曾山任主席。

红军进驻吉安后,提出扩红的口号,吉安县、区成立扩大红军委员会,群众争先报名,父母动员儿子、妻子动员丈夫、兄弟互相鼓励的动人事迹不断涌现,总共在吉安扩充红军新兵8000名。在青原山创建了“工农革命红色医院”;我军“工兵始祖”——红一军团工兵连在吉安成立。

1930年11月18日,为应对第一次反“围剿”,红军主动撤离吉安,东渡赣江,进行战略转移。至此,红军占领吉安整整45天,这是红军攻打时间最长、攻打次数最多的一座中心城市,也是红军占领时间较长的一座中心城市,当时在全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九打吉安”的历史意义

攻打吉安的胜利,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武装占领一个中心城市,是毛泽东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抵制“左”倾冒险主义,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九打吉安”不是一场孤立的战斗,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成功典范。这场长达一年之久的“攻打吉安”的大规模武装斗争,离不开群众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实践证明,“九打吉安”的战斗,是井冈山、东固革命斗争的延续,是创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壮举,是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在1930年2月欣然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这首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词中高度赞赏了十万群众参与攻打吉安的伟大壮举,那种信念不灭、勇于胜利的精神,正是对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当年的“九打吉安”,在吉安人民心中早已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纵使岁月流逝,“九打吉安”的历史贡献及其深远历史意义必定永载史册。吉安人民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坚定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已经深深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激励我们建设美好祖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

解放后的吉安人民传承“九打吉安”的精神,建设家园,发展经济,改革创新,脱贫攻坚,攻坚克难,老区人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告慰先烈英灵,在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前进。

当年的战斗遗址——神冈山、螺子山、真君山、天华山都成为人们旅游打卡地、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文/井冈山报融媒体记者 叶兴桂

责任编辑:廖喆闵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