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古渡幽幽话丹砂
2021-03-12 09:3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廖国远

在青原山南面的华能电厂旁,有一座叫鸡冈岭的金凤山。这座山还有凤冈和丹凤岭的别称。

相传,王、匡二位道仙来到鸡冈岭下,见青原群山汇入的清泉在岭下的泥石中汩汩流出,于是在此地挖掘泉眼,并取山上的丹崖石于山中炼制长生不老的丹砂。炼丹之时,岭中的一对山鸡飞来偷啄丹砂遂变为金凤。自此,鸡冈岭称为丹凤岭和金凤山了。这道清澈山泉也被人们称为丹砂泉。

今青原区大部分地方原属庐陵县(今吉安县)管辖。相传,丹凤常在岭上飞翔,清晨在山冈一鸣,对岸永和街上和西北吉安府城中的鸡皆鸣,两岸勤劳的士民工商就开始乘舟渡水相互往来。

家住永和的宋代四朝丞相周必大,在隆兴元年十月自永和丹砂渡过江来到河东丹凤岭下。他在游记中说,走六七里冈峦环拥的山路才到了青原山净居寺。这位名相大儒还于几次往返中在净居寺右的龙集寺,还有鸡冈岭南的介刚庙等地留下诗文。

明代的永丰状元曾棨来到此地览山、掬泉、观渡,写道:“凤岭表表,群峰低昂,佳木丛茂,配红匹白,胎青孕紫,吾目之天章也;水正汇矣,渔舟泛泛,或为风荡,琮瑐喧逐,或为石触,含宫嚼徵,吾耳之咸韶也!”

明初诗人林大同于此写《凤岭晓晴》:“海底金鸟出,冈顶彩凤鸣……”。丹凤岭下的丹砂渡,他的《渔洲春水》是这样写的:“胜地齐三岛,名江接上游。云随飞鸟散,水逐落花流。渔唱吟边听,彩纶醉后收。多君佳趣好,恍似武陵游。”

明代诗人潘叒水来到凤岭写道:“西岭隘群岫,矫如凤高翔。苍涯映海色,五彩烂成章。初疑出丹穴,又若鸣朝阳。载歌有卷诗,稽首诵吾皇。”

经年不断的山泉流经一片稻田汇入赣江,泉水汇赣江处即丹砂渡码头。渡口因泉而名,是河东和永和两岸黎民千百年来重要的水上交通。历代志书记载:丹砂渡在庐陵坊廓乡七十三都金凤山下。现河东街道的赣江村就属七十三都。

千年永和古镇和金凤山虽隔河相望,但永和的古镇图画有赣江两岸的丹砂渡码头,东岸的河东标有金凤山和渡口旁方便行人的丹砂亭。西岸的永和从丹砂渡上岸即金凤桥,过桥即到凤冈书院。

据史料载,丹凤岭下积沉的大片细腻泥土乃一江之隔的吉州窑烧制陶器必取上乘之料。烧窑用柴和永和乡民生火做饭的茅柴也必须过河到青原群山上来砍斫。劳作的人们渴时不忘喝口清澈的丹砂泉。

崇祯九年的十二月十九日上午,游圣徐霞客一行从青原山东南的“五里三状元”故里过来,又从张家渡乘小舟北下十里,然后停泊在河东的丹砂渡码头。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有集市在赣江的左岸,叫做永和,永和的北岸丹凤岭下一有条路可直通青原寺。于是吩咐送行的张其远随小船开往白鹭洲去。徐霞客然后同张二巫、静闻上岸。沿着丹砂泉,顺着凤岭的北边的山脚下,东行六里直接步行至净居寺。

永和人来河东这边主要是取土、上山砍茅柴和走亲访友。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和这边的人要去值夏、富田、东固等地上班,过往必经此渡。

河东、天玉的村民过河去永和街当圩、买农具,特别是采购家家户户养猪要买的小猪崽。沿河一些村民种的农产品也要挑到永和街上去卖。过年时去永和街买红瓜子、花生、红薯干、高梁酒等年货,丹砂渡码头可谓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河东、天玉有句民谣:“孙家的银子麻家的屋,滩头的芋俚永和的黍。”足以说明丹砂渡使两岸的人流交往紧密频繁。

千百年来,两岸的村民联婚联姻,至今河东赣江沿岸部分村庄的语音都与永和话相同。

世居赣江村的曹道彪是丹砂渡最后一位摆渡人。他的妻子也是永和人。1989年,23岁的他在丹砂渡码头旁挑沙,每天赚人民币3元。看到附近村民过渡去永和街上都是借助渔船,不满足现状的他同父母妻子商量,贷款2000元购置一条2800元的木船,到吉安办理了渡船许可证,并把码头注册为“赣江码头”。一人一票收费人民币三角,自行车一角钱,除了柴油开支,希望这条船每天能为自己赚十元钱就满足了。1993年吉安县永和这边的村民也打造了一条木渡船来竞争,后经双方协商,由两条船按单双日来摆渡各自经营,票价也涨至五角钱每人次。后来,永和这条船停止了经营。2000年过渡每人次一元钱,摩托车也收一元,猪崽每只也收取一元。到了2013年,曹道彪花人民币58000元新置了一艘吊板铁船,载客50人的新船更方便了乘客的出行。随着柴油的上涨,票价也涨至二元每人次。由于渡口下游的永和连心桥开通,在这里经营了24年的丹砂渡口由年底停止摆渡。

说起渡口,年过半百的曹道彪感慨万分。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赣江情怀,东面丹砂岭,西边吉州窑,先后使用过四艘船。每年赣江水涨,他总是无偿开船去搭救受淹村民。有人落水,他总是“扑通”一声下水救人。且这么多年来的水上生涯从未出现过乘船事故。他还出资在原丹砂亭旧址上重建了个遮风避雨的渡口亭。

如今,永和的丹砂渡码头已修复完好,河东这边的丹砂渡码头却难觅踪迹。山上偶尔能听到阵阵锦鸡叫声。

要问河东的丹砂渡古码头在哪里?丹凤山下丹砂泉汇赣江处,是丹砂渡永久的地标!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