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生态文明周刊> >正文
守护一江碧水 最美江景入画来
2021-02-10 09:2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4

吉安大桥风景照      吴燕  摄

5

万安水电站风光      邱哲  摄

6

泰和县蜀口洲      习道斌  摄 

7

暮色玉峡湖    匡建  摄

8

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风光   廖敏  摄

9

赣江夜色        李亭燕  摄

傍晚的天空由亮转暗,青原区滨江公园的绿道上散步的人却开始多了起来。有塞着耳机的健身独行侠,有成双成对的情侣、夫妻,有推着婴儿车全家总动员的合家欢人群……沿着河湾延伸的绿道,仿佛一条充满生命力的青藤,串起了一个个公园和绿地,将吉安美景揽入怀中,给市民铺展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画卷。

赣江是江西省的母亲河,流经我市8个县(区),境内河长264公里,被誉为“吉安五百里赣江”。区域主干河流和主要交通道路构建了“六山为核、八水汇江、三带四城多廊”的一级生态网络格局,赣江中游(吉安)成为了赣江流域重要的生态“绿心”、文化核心和区域重心,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生态宝库。

2018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以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走在前列为目标,把保护水生态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赣江最美岸线建设,加快推进赣江中游(峡江库区)“多规合一”,以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文化为抓手,着力提升流域治理能力,共塑美丽国土空间,打造“水美、岸美、流域美”的五百里赣江最美岸线。

看,一个魅力十足、绿意盈盈的生态吉安正在向我们走来……

一湖清水送赣江

万安是赣江流经我市的第一个县,赣江在万安境内流经长度80.2公里,占赣江总长的十分之一。赣江流经该县11个乡镇39个行政村(居)。万安水电站建成后形成“万安湖”,又名万安水库,是千里赣江风光最美的一段。该县始终高度重视万安湖的生态综合治理工作,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决站好“万安岗哨”,以打造赣江沿线最美万安湖为目标,力保“江西水塔”一湖清水,取得了较好成效。

——坚持把“河长”当“家长”来履责。一河之长、一湖之长,担负着河湖管理和保护的重任。该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要求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履行“家长”一般的使命和担当,把河湖当成自家一样来管好护好。

——坚持把河道当街道来管理。河湖管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水面、岸边、山上,涉及管理与开发、保护与治理等方方面面。对此,该县树立“把河道当街道管理”的工作理念,突出问题导向,注重综合施策,实施水岸共治,不断强化万安湖生态保护管理。

——坚持把库区当景区来打造。万安湖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湖区内植被类型多样,野生动物繁多,是湖泊型自然风景区。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旅游兴县”战略目标,树立“把库区当景区打造”的理念,按照景点标准对库区进行生态修复 。

“水美乡村”扮靓蜀水河

清澈的河水,河水两岸绿树成荫的沿河步道,还有亲水平台、休闲公园,如今的泰和县苏溪镇俨然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的水乡小镇。

该县将蜀水定为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试点河流,以蜀水为示范河流,治理工作以清新流域样板工程规划为基础,以安全生态水系理念为指导,以打造清新自然、富有野趣的河道为宗旨,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景美”目标。提升河库管护水平的同时,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升。

——迅速出台了《泰和县实施蜀水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试点方案》,制订了具体措施,落实了责任。明确了具体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同时在沿河各村、组设立了村级河长及明确巡查员、保洁员和专管员共64人,镇、村两级组织体系全面快速建立。

——大力开展了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该县与江苏南京大千公司争取PPP合作开发模式,充分利用马市蜀口洲自然风光、进士文化、国家级传统村落及马家洲集中营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连片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精品景区。苏溪镇牧歌滩尾旅游休闲项目工程,马市生态公园,沿岸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等各具特色。

——针对江西泸庆硝化棉公司污水排放情况,该公司在2017年8月7日已关停硝化棉生产线,现无污水排放。通过从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污染源的整治,蜀水泰和段水质有明显提升,据水质监测显示,均可达二类水标准以上,成为我省最美丽的河流之一,被全省多家媒体报道。

据该县生态文明办负责人介绍,该县大力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通过优生态、美环境等措施,全面推进大广高速、105国道、机场旅游快速通道沿线、蜀口洲风景区、牧歌滩尾旅游休闲项目、马家洲集中营及周边村庄的环境改造,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苏溪镇防洪工程的开展,对蜀水两岸的河道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整治了蜀水河道14.8公里。同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蜀水泰和段水质得到明显提升

打响禁捕退捕攻坚战

在河湖之畔,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场景:在赣江峡江段,几名志愿者一手拿垃圾袋,一手拿钳子,清理着岸边的饮料瓶、碎纸片、塑料袋等各类垃圾。志愿者陈女士告诉记者,每当天气晴朗时,她们便会自发来到赣江边巡江、护江。

该县积极落实赣江峡江段禁捕工作,全县64本捕捞证全部回收注销,回收退捕渔船214艘、网具15.02吨,发放船网回收补偿460万元;严格执行环保各项规定,截至目前,全县19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完成整治。鄱阳湖专项整治涉及的3个问题、清河行动涉及的20个问题已全部整治销号。

“政府投入1.65亿元建设巴邱路堤结合项目,建设防洪堤、电排站、堤顶公路、路堤景观工程等,集防洪、排涝、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完工后的城防堤让巴邱镇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交通进一步便捷、岸线进一步美观。”峡江县发改委工作人员表示,另外,政府投入5000万元采用EPC模式打造巴邱镇棚户区改造市政综合工程,依托老县委大院、百货商场、航运站、老粮库、供销社、服装厂等大量建筑群,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优势,通过修复历史记忆、活化文化艺术、展现生活百态等手段,打造市民宜居街区,重现巴邱60年代记忆 。通过整治修复、改造提升,将巴邱老城区与峡江水利枢纽、玉峡湖湿地公园串点成线,成为峡江及周边县市居民观光休闲新去处。

“铁腕”推进河道采砂集中整治

赣江沿岸堆沙场沿河道两岸分布,数量较多。我市强化生态意识,提升绿色生态优势,重现“岸清、岸绿、岸通、岸美”。

——强力推进河道采砂整治。两年来,出动执法人员7244人次,查处水事违法案件34起,已结案26起,罚款95万元。我市原有97个私营砂场全部关停,整治后保留18个国有砂场;原有136艘采砂船整治后保留38艘主采船,其他的轮采船都集中停靠管理。制定出台了《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道砂石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吉安市中心城区砂场-混凝土搅拌区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中心城区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经开区计划各规划1个,对砂石开采加工销售政府实行全过程监管。

——扎实开展水域及岸线专项整治。开展了河湖“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专项行动,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巡查方式,对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乱丢乱弃、非法采砂等河湖管理及水工程管理的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检查。截至目前,整改侵占岸线问题35个,42个河湖“清四乱”问题已全部销号,12个非法矮圩网围已全部拆除,7个河湖水域及岸线专项整治问题已全部整改。

推动沿江工业产业绿色化转型

2018年9月,新干县盐卤药化产业被确定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省级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始终坚持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和主攻方向,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环保、高效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有效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该县始终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围绕盐卤药化产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速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动能转换。产业发展潜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践行绿色发展,着力提升产业承载力。大力实施盐化工业城“两型三化”园区管理提标提档行动,不断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智慧化、绿色化、服务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导向,扶持发展生态化工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数据信息、节能环保、5G、区块链、移动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沿江流域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优化。合理引导上下游产业园区的产业分工,明确园区产业主题,引导园区良性互补。对沿江工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对流域范围11个重点工业园区进行差异化指引,提出针对性产业升级策略。在招商引资方面有所侧重,实行“高标准、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三高二低”的入驻企业遴选标准。注重细分产业链的完整性,加快园区企业生产智能化升级,与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签订责任书,逐年降低园区污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生态文化与庐陵文化大融合

信步闲游,芳草茵茵;凭栏远眺,一碧万顷。站在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状元阁上,举目望去,赣江沿岸的风光尽收眼底。

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位于吉水县城南南门洲片区,总投资约8亿元,占地面积达400余亩。它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以进士为主题的文化园,其中有中国进士博物馆、藏书楼、状元阁、文庙、状元门、进士广场等建筑结构组成,通过古典造园的手法,以中国进士博物馆为核心,打造了“一带、二林、九园、十八景”。

“赣江沿线至今保留着很多的文化遗存,沿江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分布密集、级别高,是重要的文化承载空间。同时,沿江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包括新干剪纸、农民画、吉安灯彩、吉州窑烧制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多、种类全、形式多样的特点。我市拥有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占全省14%。”市发改委工作人员表示,保护好现有的庐陵文化资源,对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吉安,因水而兴,因水灵动,吉安人的赣江情怀从未改变。

文/ 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刘娇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