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增绿人增收——吉安县“十三五”期间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小记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1-01-25 08:55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5年来,紧扣“绿色崛起”战略,以“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发展定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吉安县的片片绿色,正汇聚成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

回眸时光,吉安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铢积寸累。“十三五”期间,共植树造林面积13.542万亩,占“十三五”规划的12万亩的112.8%;林业产业造林3.59万亩;林下经济10.6528万亩;实施中幼林抚育44万亩次。全县林地保有量达199.3万亩,活立木蓄积达695万亩,超“十三五”规划的119.8%,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提高。连续4年,荣获全省春季森林防火平安县,指阳老居村、安塘广化、官田梅花、凤凰九龙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等荣誉。

聚绿色之力 实发展之基

2018年,吉安县建立了县、乡、村级三级林长巡林制度,全县设立县级林长21名,乡镇级林长70名,村级林长582名,监管员89名,护林员348名。竖立县级林长责任公示牌3块、乡镇林长责任公示牌19块、村级“一长两员”责任公示牌305块。

为提升巡护质量和效率,将公益林护林员、村级防火员、生态护林员整合为专职护林员,以村组、山头地块和生态功能区为单元,划分348个网格,做到网络到人、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建立了赣林通林长制巡山平台,实行智能管理。

对森林资源开展动态管理,构建了全县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的动态监测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县审核审批林木采伐许可1691份,采伐木材 14.63万立方米,较“十二五”期间减少2.31万立方米;实现封山育林面积7万亩,落实生态公益林36.88974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21.6795万亩,实施国储林项目2.1383万亩,全县森林资源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发展中保护 保护中发展

“经过一年的改造培育,曾经‘雨天一包脓,晴天一块铜’的山终于种活了树。”看着自己栽下的一棵棵乌桕、茶树、湿地松等树正抽梢发芽,吉安县永阳合作林场技术员杨彩根洋溢着笑容。

杨彩根口里说的山是位于吉安县永阳镇蒋芳村一块510亩的紫色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树,但年年种年年失败。2019年,吉安县将紫色土造林作为一个造林课题进行攻关,多次邀请省、市专家现场进行“会诊”。通过采取土壤客土改良、施土壤保水剂,早栽、深栽及培兜、随起随栽等造林技术,树木成活率达95%。

“通过编制国有林场经营方案,促进了国有林场森林精准化,提升了国有森林资源质量。”吉安县延福林场场长欧阳英雄说。

在向困难吹响号角的同时,也向森林经营“精准化”开始进军。该县对疏林地、低产低效林地实施补种乡土珍贵的彩叶树种,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依据国有林场所处的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龙山林场、延福林场等国有林场编制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通过分类经营、科学培育和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科学化和精准化建设。

同时,打好执法宣传“组合拳”。成立了生态检察室,完善了林业行政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建立了以林业局为中心,森林公安为主,林场配合的联合执法框架,做到源头有排查、案件有线索、打击有方向的联合执法机制。每年以法制宣传日、爱鸟周、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森林防火宣传月等为重点,广泛开展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对典型林业案件的公开处理、曝光,有力震慑林业违法犯罪活动。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将油茶地当菜地来种。”这是现年62岁村前村贫困户肖文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问起肖文湘为什么要种植油茶,他算过一笔账:种植一亩油茶整地挖洞250元、购苗180元、栽苗50元,成本大约在480元,但政府对种植油茶每亩有500元补助,这基本可以抵消第一年投入成本。可油茶是种植一次终身受益的产业,种下了就是赚了。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十三五”期间,瞄准“两山”理论“转换点”,借力“生态+”,吉安县从拼资源到吃“生态饭”,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大地,让越来越多像肖文湘这样的群众尝到了甜头。

结合生态林业扶贫工作特点,梳理出人工造林、高产油茶、生态公益林补偿、村级护林防火员等6个精准扶贫子项目,丰富扶助内容帮助群众驶入致富快车道。“十三五”期间,该县生态林业保护扶贫项目覆盖贫困户3066户,覆盖贫困人口1.15万余人,涉及各类项目补助资金1853万元。

山川起翠屏,幸福踏歌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穿行于吉安县的城市乡村,放眼望去,一个个“绿镜头”赏心悦目,一朵朵“致富花”脱贫奔康,一幅幅“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文 / 童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