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白云庵的故事
2020-11-27 09:5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白云庵  

龙衍庆 徐秀先

白云庵,位于永新县文竹镇白源村,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距今955年。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前有螺形盖,后有樟树林,翠竹环抱,鲇栗二水由此入文江。门前不远的古柏、古柞,神奇异状,左右逢源,长年香烟缭绕,瑞气氤氲,信众甚多。不少文人墨客游至此庵赋诗作对,白云庵早已成为湘赣边界享有盛名的宗教文化胜地,流传已久的故事更使人记忆犹新。

赋诗作对留美名

白源村部分信佛者常举行佛事活动,于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筹资建白云庵。

竣工的第二年(公元1067年),北宋诗人、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卸官回乡期间,特地从吉安远道而至游玩白云庵,他房前屋后,殿内殿外看个不够,感慨万千,挥豪赋诗,云:“山水融春然,情归释界子戴矣;信民不在佛,只在慈善之间也。”按照欧阳修的诗意,白云庵又重新修订了佛规佛矩,很多信徒都把行善积德作为出家之人修身养性的根本宗旨。从那时起白云庵的香火进入了鼎盛时期。

清道光七年(公元1028年),本村举人徐鹏展为白云庵撰写了几副对联,因时久未存,唯有一副:“白云荫白源,皆白衣而喧哗;清坡养清螺,似清竹唯传书”,至今人们都铭记在脑海中。据村里老人回忆,徐鹏展虽然学识渊博,但很谦虚,多年来数度为白云庵编对写对,对白云庵的发展和香烟传承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柏柞两树传神奇

古柏、古柞两树是白云庵特有的景观,确实很神奇。

白云庵的古柏属崖柏,喜生于湿润、富有腐殖质的谷地,但在山脊裸岩石缝中亦能生长。此柏至今几百年一直保持茂绿状态。所谓神奇,就是据当地老者介绍,很久很久以前村子里有个贪小便宜的村民,看到柏树生长于庵中,郁郁葱葱,非常可爱,便趁夜深人静之时将柏树偷回家,栽在房屋后院。树进门灾临头,一家大小四人三人重病,而且请医看病服药都无济于事,结果经人点破才知道祸从柏起,马上将柏树送回白云庵,并赔罪道歉。从此以后,村民再不敢打柏树的主意,柏树也就安然无忧生长下来,年年月月青葱茂盛。

生长在庵右旁的柞树,在上世纪60年代与古庵一起被烧成灰烬,仅留下三分之一树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让白云庵的古柞也重现生机,枯黄的树兜发出了9根新枝。几十年过去了,那9根幼柞同时生长,大小一样,高矮一样,整个树高约10米,树枝胸径不超三厘米。它们特有的形态为白云庵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见机生智护红军

1927年9月27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来到江西莲花县,在三板桥吃中饭。他们一路宣传革命,扩大影响,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有利条件。毛泽东派出两名红军战士向文竹、大崦前行,其余开往高溪乡的九陂村。这两名红军战士一进入文竹境内的白源村,就遇上当地一股地方武装。一见情况不妙,红军战士急忙躲进了白云庵。庵里的尼姑一听他们说是红军战士,马上见机生智,迅速为两名红军战士换上和尚的衣服,并嘱咐两人以身体不佳为由躺在床上。地方武装其中一人走进白云庵,只见神灯闪烁,尼姑念经,声声入耳,未见什么异常便扬长而去。

夜幕快要降临,这位尼姑坚决不让两名红军走出白云庵,关切地说:“天黑了,别走了,安全第一。”她热情地留下了两名红军战士,并弄了一桌丰厚的斋饭招待他们。对红军战士来说,油炸南瓜饼、糯米粉蒸油豆腐、红豆煮酱萝卜……这些菜从未见过更谈不上吃过。他们和尼姑边吃边聊,越聊越亲。交谈之中,尼姑得知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感到更加亲切。

第二天清早,这位尼姑让战士吃得饱饱的,并作向导带两名红军战士走出了风险区,安全地赶到九陂。到了九陂村,两名红军战士第一件事就是向毛泽东讲述在白云庵的经历。大家都对白云庵里保护红军的尼姑深表感激。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