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万安儿郎灯会
2020-11-13 09:2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儿郎神出游

     

万安儿郎文化展示馆  

■廖建芳文/图

奇特而古老的民间俗神信仰习俗——万安儿郎灯会,流传于万安县芙蓉镇芙蓉村。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民国时登峰造极,达到鼎盛。

清同治《万安县志·风俗》载曰:“元宵……自十三日起,有所谓‘装船’,穿袍靴、戴神头面流行,各庙划船三次,极热闹。而尤莫盛于城内之儿郎灯,每一神护灯鼓吹者辄数十人,食用素,必斋戒,以祈神祐……既望,城东伏虎庙以康王神头面装载,坐虎皮轿;以赖爷神头面装载,跨马,手执弓弹出游;又装龙船,疾趋前导,经过之处,香花满路,亦曰‘收摄’。”

关于万安儿郎灯会的起源,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某年,赣水瀑涨,上游冲下一只木箱,芙蓉村刘氏族人将其捞起,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八副儿郎神面具,或俊朗神武,或威严肃穆,有的还狰狞恐怖。族人将之供于神龛,日日焚香祈祷,初一、十五三牲供奉。自此,刘氏家族如有神助,万事如意,财运亨通,迅速兴旺发达起来,于是在南门坛上建起“儿郎庙”。八位儿郎面具虔诚供奉其中,除日日享受信众们的香火外,还在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儿郎灯会”祭祀活动,恳请儿郎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生意兴隆,保佑赣江十八险滩风平浪静、平安顺遂。

万安儿郎灯会属于世俗化的道教信仰。八位儿郎各司其职。其中老大和最小的分别为总管、白脸,其余六位各主“文”“武”“粮”“医”“财”“商”。东汉以来,我国佛、道二教长期并存。为争取信众,各种教派活动纷纷兴起。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在驱邪赐福、弘扬教义的同时,融入不少娱神、媚众的娱乐性庆典表演,深受民众欢迎,善男信女趋之若鹜,凡夫俗子随喜添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活动渐趋世俗化,衍变为时间、地点相对固定,内容、仪式丰富完整,充满神秘色彩和地域特色的民间俗神信仰习俗。

万安儿郎灯会形式独特。主要有:拜坛(俗称请儿郎神)、出坛(即儿郎神巡游)、收坛(又称收摄、送儿郎神)等三大仪程。正月十五早饭后于县城观澜门赣江边上“拜坛”。设神坛,摆三牲,主祭念告文,恭请天神、地神、水神、方圆之神以及各路神灵出坛,驱邪赐福。然后“出坛”。一人扮作康王,领先开路。八位事前精心挑选、抓阄排序的少年,头戴儿郎神面具,着武士箭衣,执剑持戟,骑高头大马,由宫灯、护卫簇拥,沿县城主要街巷,按一定路线浩荡巡游。各类民间艺术表演项目,如抬故事(又称“彩擎”)、打灯(即舞龙灯、狮灯、鳌鲤虾灯、花灯等)、摇花船、蚌壳灯、跳花篮、舞花棍、踩高跷等紧随其后。每至繁华地段,都要驻足停留,隆重祭祀,尽兴表演。沿途民宅、商铺纷纷张灯结彩,大开门户,爆竹迎送。至下半夜,改由八位成年人扮作儿郎神,继续巡行,并增加焰火表演和拜庙、祭祀等仪式。直至雄鸡啼鸣、东方破晓,巡游方告一段落。正月十六日早餐后,队伍来到赣江之滨“收坛”。由一位神射手扮作“赖爷神”,跃马狂奔而来。主祭将一彩球高高抛起,赖爷神弯弓搭箭,“嗖”的一声,将其射入江中。众人一拥而上,将篾扎纸糊的祭品和从那些表演道具上撕下的鳞片等,焚于坛位,抛入江中,寓意一切不幸都随水而去。此时,主祭高声赞道:“在天者归天,在地者归地,在水者归水,在坛者归坛,诸位神灵各就各位。”最后,人们将儿郎面具装箱,送回儿郎庙,一一回归神位,全部活动至此圆满结束。

芙蓉村不但是一个大村,而且地处县城,是典型的城中村。每年的儿郎灯会不但全体村民踊跃参与,而且深深吸引着整个县城以及周边乡村甚至一些边远山区的民众。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争相观灯。活动期间,整个县城万人空巷一片沸腾,一派喜庆、祥和、热烈气氛。2017年,万安儿郎灯会以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高的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