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新干郑政通趣闻
2020-10-16 09:10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李海茂

新干县界埠镇郑家村一带,一直流传着一个被朝廷封为“催粮官”的趣闻轶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明朝时郑家村的郑政通。

据《义门郑氏族谱》记载:“政通,宗鲁幼子(第五子),名达,行十二,号松柏居士。明永乐辛卯年(1411年)十一月初九日生,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七月二十七殁,高年八十有六,恩授‘冠带荣身’,赞纪诗文录后……”又据《义门郑氏首修族谱序》记载:“政通为人,乐善好义,操履端洁,最为人所敬爱。”

明景泰辛未二年(1451年)十月,正值不惑之年的郑政通,带着船工,领着镖汉,亲自押着十八条大船,装着满满的粮食,扬帆起航,浩浩荡荡,从界埠码头顺流而下,直抵九江,欲泊船九江,开舱卖粮。岂料,船刚泊九江,就被驻守该地的官兵截获。郑政通被带至军营,因案情重大,军营把总(明朝武官职)外号腮络胡的亲自审讯:

“大胆刁民,何方人氏,姓甚名谁?快快呈上!”“腮络胡”拍着惊堂木,瞪着浓眉赤眼,抖动着满脸腮胡,连声喝斥。

郑政通跪在堂前,应声而答:“军爷,小民乃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氏,姓郑,名政通。”

“腮络胡”身子微探,头向前倾,捋着腮胡又问道:“哦,船队装粮,阵势浩荡,数量繁多,意欲何为呀?”

“军爷,这些粮食是小民一颗一粒筹集过来,特送给营帐的军粮呀!”郑政通深知身入虎口,凶多吉少,不禁暗自叫苦,索性顺水推舟,做个人情,正正经经地答道。“哈哈哈,此话当真?”“腮络胡”仰头大笑,一脸狐疑。

“当然当真,小民岂敢蒙骗军爷啊?!”“谅你也不敢!不过,难得你有如此大义,粮食嘛,本官先行收下。因粮数量巨大,本官亦弗敢怠慢。你在九江先小住数日,本官即刻修书一封,派人禀报朝廷,听候圣裁,如何?”

“谢谢军爷!”郑政通连磕三个响头。时间一天天流逝,半个月过去了,仍未闻朝廷丝毫讯息。郑政通住在九江如意客栈度日如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终于熬到第二十天了,“腮络胡”差人来报:速往军营一趟。郑政通心急火燎,匆匆动身。差人领着郑政通,进入营中大堂,只见堂前坐着几位方面大耳、身穿不同朝服的官员。“腮络胡”指着刚入门的郑政通,向旁边身着红袍的一位官员说:

“此人就是郑政通!”

“哦,你就是郑政通?”红袍官员反问道。

“回大人话,小民正是郑政通!”

“郑政通听旨!”红袍官员展出诏旨,严肃端正,一板一眼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江西临江府新淦县郑政通,忠君爱国,捐助军粮,其懿行义举,为朝廷分忧,替社稷解难,功高德厚,令人敬仰!特赐冠带,以荣终身;另敕封‘催粮官’一职,即刻起就。钦此!”

“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郑政通跪在堂前,千恩万谢,双手接旨。

“鉴于你此次捐粮功劳巨大,皇上特允你可提要求。”

“谢皇上!小民别无他求,只是家中尚有八十老母,不便外出营生。小民沐浴皇恩,若皇上能赐小民一些薄田守业,小民将不胜感激。”

“好,孝心可嘉,此事何难?你这就动身返乡,本官旋即派人随你前往。你看中哪地,就选哪地!”

几天后,郑政通风风火火地回到家乡郑家村,在朝廷官差的见证和督导下,郑政通每看上一块农田,就着人插上一面小旗,前前后后一共选中了七十二个地方。

此后,朝代更迭。直至解放前夕,郑家村的土地还遍布在湾头、田北、塘坑、胡家脑、上店、界埠,远至金川的十里、庙前等地。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