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生态文明周刊> >正文
践行“两山”理念 释放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吉安实践与探索
2020-09-30 09:1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近年来,吉安市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战略部署,把握生态优先、系统整治、绿色发展、改革创新、生态惠民等五个坚持,持之以恒抓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初步搭建了生态文明现代化治理体系,为“美丽中国”提供了一批鲜活的“吉安样板”,让绿色惠民、生态福祉成为了现实。

截至8月底,全市主要河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继续领跑全省;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7.4%,位居全省第二;全市PM2.5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22.6%,排名全省第二,优良天数比例94.7%;生态文明年度评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成为全省首次突破90%的设区市;15项改革经验入选全省改革示范优秀成果,生猪生态化养殖、绿色殡葬改革、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吉安国储林基地”“千年鸟道护鸟联盟”等改革举措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生态文明建设“吉安经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等省内外重要媒体报道。

4

庐陵文化生态园一角。吴燕 摄

坚持生态优先  当好生态保护“守门员”

有效管控生态红线。全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成吉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吉泰走廊区域生态保护等一批生态空间管控专项规划编制。启动了赣江中游库区“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将264公里赣江中游干流全段纳入管控范围,强化赣江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突出念好“建、造、管”三字经,围绕构建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工程,“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00多万亩。全面推进赣江沿岸各10公里范围内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目前已修复面积6917.9亩,完成比例达95%,在全省位居第二。实施见缝插绿、块状植绿、斑点绿化,城区建成区绿化面积8871.87公顷,绿化覆盖率45.7%,“精品公园+生态绿廊+郊野公园”的三级生态梯度格局基本形成。

加快修补城市环境。深入开展“城市双修”工作,105国道、高速公路等沿线一批山体的生态环境修复效果明显。市中心城区畅通“微循环”三年行动超额完成任务,疏通道路“微动脉”、“断头路”总里程达61.8公里。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突出清净整洁,把握美的内涵,在京九铁路沿线、赣粤高速公路及主要国、省道沿线高标准、高品位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累计建成新农村建设村点2.2万余个,一批“推窗见绿、记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脱颖而出。

坚持系统整治  织好环境污染“过滤网”

在蓝天保卫上攻坚。深入开展“降坡封尘”行动,规范绿地降坡封尘实施标准。积极探索“精益环卫”新模式,市中心城区率先开展“以克论净 深度清洁”试点,积极推行“道路浮尘每平方米不超过10克、地面垃圾停留时间不超过10分钟”考核标准。坚持引导、化解、管控相结合方式,全面强化城区烟花爆竹储运、销售、燃放管理,全市基本实现了居民区零燃放。

在呵护碧水上攻坚。深入开展“清河护河”行动,强化生活污水、工业污染等专项治理,建成排水(污水)管网3001公里,市中心城区4条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如期完成,劣Ⅴ类水全面消灭,全市45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实现达标排放,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1.25%。强化对河道砂石“采、运、销”全过程管理,将90余座砂场清理压缩至20座以内,赣江河道砂石资源全面实行政府统一经营管理。强化重点赣江流域综合治理,推进赣江两岸湿地公园、生态绿线、城区绿化联片成景,全力打造赣江最美岸线。

在守护净土上攻坚。狠抓生猪规范养殖管理,按照“坚决取缔散养,逐步淘汰小规模养殖,实现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的总体要求,在全省率先出台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审批、规划建设方案,15个建成运营小区生态效益凸显。狠抓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建立了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实施了土壤污染防治修复“三大工程”,推动21.17万亩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坚持绿色发展  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聚焦发展绿色工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了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等“1+4+N”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23.7%。全面布局大健康产业,康养旅游、中医药等细分产业竞相发展,“药、医、养、游、食”五位一体大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振兴发展绿色农业。坚定不移推进井冈蜜柚、绿色大米、有机茶叶、有机蔬菜、特色竹木、特色药材等六大富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

全域发展生态旅游。深入实施“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战略,大力推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我市获评“首批全国生态旅游胜地”“新时代·中国绿水青山最佳旅游名城”等荣誉称号,“红色摇篮、山水吉安”旅游品牌进一步唱响。

持续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切实践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项目引进、实施等方面严把准入关,对环保可信度不高的项目不引进、不实施,坚决否决了一批“两高一资”项目。发挥节能环保产业新优势,2020年上半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76亿元。

5

经整治后的蜀水河。(资料图)

坚持改革创新  建好绿色崛起“防火墙”

在“源头严防”方面,推进生态立法,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全域水质保护及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烟花爆竹燃放管理等条例,严格把好生态底线。启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工作,优化“三线三区”空间格局,全市纳入生态红线范围面积达6291.37平方公里。编制了井冈山、安福等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着力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在“过程严管”方面,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印发了重点区域污染物管控的责任分工方案,将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等目标任务以责任书的形式落实落地。

在全省率先创新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等制度,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城市园林绿地损坏赔偿等制度体系。强化市、县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指标考核评价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市直单位绩效考核范围,进一步提升党政部门生态环保责任意识。

在“后果严惩”方面,出台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意见,实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峡江县设立赣江流域环境资源法庭,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资源破坏案件,有力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2019年全年共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30个,覆盖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31人次。

坚持生态惠民  圆好人民群众“绿色梦”

推动“生态资源”向“金融资产”转化。充分发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效应,采用“足额林权抵押担保+市级风险准备金+项目林权排他性承诺+林权保险”的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将全市33个国有林场作为实施主体,把国有林场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等优质资产进行抵押,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67亿元,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240万亩,有效破解了“三农”融资担保难题,唤醒了“沉睡”的绿色资源,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

推动“生态资源”向“富民资源”转化。抢抓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依托丰富的红色、绿色、古色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全国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推出了一系列涉及资金、项目、土地等扶持政策,大力支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步构建了以15个旅游业聚集区、20个特色小镇和50个旅游特色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体系,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而且富了老百姓的脑袋。

推动“生态资源”向“扶贫资源”转化。积极开发生态公益岗位,各地购买服务或设立生态护林员、生态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确保贫困群众从生态建设和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近年来,全市林业部门从贫困户中选聘3387人就地转化成护林员,拨付管护资金3387万元,让贫困人口在参与管护中就业脱贫、稳定脱贫。

文/ 黄斌、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李夏署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