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状元罗洪先的人生观略谈
2020-09-24 09:3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陈冬根

明代状元罗洪先不仅是一位重要的理学家,而且是阳明后学重要人物,庐陵文化精髓的代表,其人生观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就中国文化语境而言,“三观”其实归于一也,皆可谓之人生观。要深入解读一个历史人物,其人生观是关键。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菴,明代吉水人。罗洪先出身官宦之家,自幼端庄持重,立志高远,从不为嬉戏之举。嘉靖四年(1525),罗洪先参加江西乡试,得中举人;嘉靖八年春闱,又获殿试第一,高中状元,依例授翰林院修撰。但由于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宠信宦官,朝政昏乱。罗洪先看不贯朝廷的腐败,即请告归。后虽又两次重新启用。然而在嘉靖十八年(1539)某日,在朝为官的罗洪先因与人联名上所谓《东宫朝贺疏》,拟请太子监国,彻底冒犯世宗皇帝而被黜职为民。罗洪先从此彻底离开官场,回到家乡吉水,终日著书讲学。他参究诸家,用心体悟,终得自证。其“主静归寂”之说独树一帜,为“江右王学”之代表。著有《念菴文集》二十二卷,谥文恭(另有一说为“文庄”)。

从罗氏生平可知,他从小受到的是严格的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如其本传所记载:“(罗)洪先虽宗良知学,然未尝及守仁门,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又曰:‘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时王畿谓‘良知自然,不假纤毫力’。洪先非之曰:‘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虽与畿交好,而持论始终不合。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明史·儒林二·罗洪先传》)不难看出,不管后来经历如何,其思想底色还是宋明以来的儒学,即理学。罗洪先所持学说,实乃江右特别是庐陵王学者们的主流观念:无论心学良知如何高妙,终究是要回落到现实的大地上,即应该经世以致用。否则,与佛禅性空之学何异?

观罗氏文集及当世人与之相往来的书信文章,读者会有很强烈的印象:罗洪先的积极入世思想是非常明显的,所谓“学在经世”。在罗洪先眼里,即使是心学之“无欲为本”,最终指向也是为了“经世致用”。所以,即使是罗洪先愤而辞职归家读书,在石洞修习悟道的日子里,他也不能忘怀于天下。后世人反观罗氏所究之学问,上至天文、礼乐、典章、阴阳、术数,下至地理、水利、边塞、战阵、攻守,无一不与国计民生相关联。即如所谓地理学和地图学,目的也是考图观史。于此,罗氏的学术研究,可谓经世安邦之学;其核心思想,则是明于治用。

罗氏的这种“人在山中,心怀天下”思想,与北宋庆历革新名臣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心系民生、心怀天下的情怀,刚正不阿、忠诚节义的品质,在罗洪先等庐陵知识精英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也非常普遍。这也就是后人所概括出来的“庐陵精神”。这种所谓“庐陵精神”用南宋后期吉州知州江万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君子只知有是非,不知有利害”(《宋史全文》卷三十四“宋理宗四”)。这点,恰恰也是所谓江右王学特别是庐陵王氏后学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其与浙东学派、泰州学派都有较大差异。显然,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影响结果,也可以说是乡贤文化熏陶的结果。

实际上,庐陵地区这种乡贤文化熏陶后学的例子,从胡铨、杨万里文天祥等人那里就已经比较常见了。经过元、明两朝特别是明朝传递,庐陵地区更是理学文脉不断,稳稳地传承着儒家的精髓,包括其世界观、价值观。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