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我区夜间经济的专题调研报告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2020-08-19 17:2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今年以来,在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夜间经济”一词爆红。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和促进本地居民、外来游客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提振经济具有积极作用。根据《2020年度区政协协商工作计划》,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发展我区夜间经济”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和优势

近年来,青原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夜间经济不断繁荣,2019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54.45亿元,绝对额是2015年的2.2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4.6%,与2015年相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规上服务业重点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6亿元,高于全市平均增幅3.4个百分点。今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夜间经济的发展,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县市要打造1个以上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让夜间经济既有烟火味,更有健康味、文化味。”区委四届八次全会要求:“要提升发展休闲、观光为主的夜间经济,着力壮大以商贸物流消费服务为主的城市经济。”这都为点亮我区夜间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且我区有如下优势。

(一)区位资源优势明显。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车站、井冈山大学、贸易广场坐落在我区,人流物流量较大,区位优势明显,且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一是全域旅游优势。拥有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1个,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和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二是文化禀赋优势。那些彪炳千秋的红色史诗,那些独特的庐陵文化、祠堂文化、民俗文化与记忆,如庙会、喊船、彩擎等,有气质、有风骨、有灵魂、有内涵,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三是产品开发优势。有传统造像、竹编、竹刻、根雕、石雕等传统手工艺体验制作坊以及红曲肉、红米酒糟鱼、红薯干等传统美食制作手工体验坊等,可进一步丰富夜间消费供给,满足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

(二)发展基础初步体现。一是井大商圈初具规模。井大有师生2万余人,且毗邻全市最大铁路客运站——吉安火车站、河东经济开发区和英伦联邦、百旺商城、学府嘉园、江山里等大型商住楼盘,周边还有科教社区、818社区、庄塘村等6个村(社区),人口密度大,消费集中,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和稳固的消费需求。如奥克1991文化创意园已初步形成“购物、美食、网红直播、娱乐、酒吧、健身、游玩、培训、住宿、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夜间经济体。目前井大周边已基本形成了以奥克1991文化创意园、井大阳光城、火车站下广场附近商业区为中心的井大商圈商业区,夜间经济氛围浓厚。二是内生动力大。随着我区城市经济和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大众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夜间消费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健康、时尚、美好的夜生活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蕴含着城市经济的强大内生动力。

(三)城市功能完善提升。随着我区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道路、照明、交通、美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提升;组建了数字化二级管理平台,创新“交城合一”城市管理模式,重拳整治城市乱象;初步构建了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覆盖城乡主要交通路口、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立体化社会治安技防体系,为发展夜间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设施和安全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夜间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区所处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相比较,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一)缺乏整体规划,先天发展不足。一是缺乏针对夜间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设计,夜间经济布局呈现出散、杂、小、乱的特点。目前奥克1991文化创业园、井大阳光城、青原国光超市的夜市人气较旺,但是未能连片形成统一的全区性夜间经济集聚区,都只是在自己的地块上单打独斗。一些夜间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交通拥堵、噪声污染、扰民等问题,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强,导致本地消费者外流、外来消费者不多。二是发展平台不足。虽然地处中心城区,但青原建区时间不长,人力、财力、物力、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较薄弱,缺乏吸引居民夜间消费的经济、文化、休闲、娱乐等社会环境。有的景区旅游公交数量、线路、旅游引导标识牌数量不足,有的商业街区引导标识牌、公交、停车场、公厕、路灯等无法满足群众夜间消费的需求,如奥克1991创意园前面的学苑路停车不方便,路灯坏了无人修,没有开通公交等。

(二)经营模式粗放,产品供给单一。一是目前我区夜间经济还仅仅局限于餐饮、购物等传统业态,经营模式比较粗放,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品质化、多元化的夜间消费需求,尤其是作为消费主力的年轻人休闲社交、时尚文艺、自我提升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更加难以得到满足,传统促销手段难以奏效,亟需营销创新。二是表演、文化艺术、夜游、特色产品展销、体育赛事、康养等群众参与性、体验性比较强的夜间经济业态匮乏, 缺少“夜景、夜演、夜宴、夜宿、夜购、夜娱”等具有特色的亮点场所和大型的经济综合体,缺乏中高端品牌、“网红品牌”和特色产品入驻。

(三)部门合力不够,扶持措施不多。一是各职能部门之间在指导、发展、规划夜间经济等方面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各自为战。二是没有统一制定出台指导支持夜间经济发展的专项方案和扶持政策,一些项目在落地过程中面临的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夜间经济的积极性还不高。

(四)公共服务滞后,商业服务不优。一是公共服务管理有待加强。小摊小店占道经营、交通拥堵、噪声污染、垃圾收集处理不及时等,造成规格档次较低,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群众的消费体验。二是商业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服务质量存在过分强调技术(结果)质量而忽视功能(过程)质量,对服务投诉的认识和处理也不是很到位等现象,对优质服务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环境优雅、服务用语规范等层面。

三、意见建议

围绕青原“第二次创业”的目标和发展要求,规划好夜间经济的发展布局、工作举措、目标途径,促进青原经济健康发展,共绘青原“全域美丽、全面富裕、全民幸福”的美好画卷。

(一)高度重视,形成合力。建议区委、区政府把夜间经济发展提到重要位置,加强顶层设计,从区级层面研究夜间经济发展思路、规划、平台、管理等。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夜间经济发展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商、解决夜间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和分工,提升管理效能,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出台管用措施。结合实际,以生态的思维制定青原区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一些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让夜间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高品质夜间营商消费环境。如发行夜间消费电子券,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短期内对夜间经营主体按照营业面积给予补助,放宽夜间特定时段相关摆卖管制等。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遵循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的原则,结合全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突出重点、因势利导,围绕构建“城内大商场、城中商业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水上新航运、城乡大流通、网上大电商”的“大商贸”发展格局,统筹规划全区夜间经济发展布局。一是在中心城区方面,按照“往北拓展、往东补链、往西融合”发展方向,围绕井大商业圈,打造“教育集中、人才集优、商业聚集”综合发展圈和“网红街”,可将学苑路、科教路打造成“食、购、娱、游、演、体、展”为一体、以体验式消费为特征的特色商业街。同时,科学规划“中海川凤凰公馆、水运二路商业街、理想城商业街等商业街区在中心城区夜经济的发展定位,实现昼夜发展。二是在全域旅游方面,围绕美碑(渼陂)作为“全市重点旅游集聚区之一,青原区头号旅游项目”的工作定位,融合“山、水、文、城”各种要素,举全区之力打造“江南水乡将军村”——美碑(渼陂)旅游集聚区,发展乡村民宿、特色客栈、乡村酒店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演艺、美食、红培研学、运动休闲等特色体验活动,推出多条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推动美碑(渼陂)、青原山、富田、东固四个景区互补联动、互促驱动,构建“一(集聚)区引领、一廊贯通、四(景)驱动”新格局,打造引爆点,点亮青原夜间经济。

(三)创新模式,丰富业态。消费业态及产品是发展“夜间经济”的生命线,应紧紧围绕市场,遵循业态互补、差异发展的原则,满足游客和市民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一是丰富业态产品。在新时代消费者追求品质体验的背景下,“夜间经济”不但要有餐饮、娱乐等“动”元素,也应有文化、书店、演艺等“静”元素,“动静结合”,打造“夜景、夜演、夜宴、夜宿、夜购、夜娱”等全新的夜间经济场景。青原文化荟萃、人文璀璨,可结合庐陵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打造青原夜间经济产业,如可将中心城区奥克1991创意园前的学苑路打造成集“美食、娱乐、健身”等动元素为主、静元素为辅的夜间经济场所;井大阳光城前的科教路打造成集“书吧、茶吧、购物”等静元素为主、动元素为辅的夜间经济场所;渼陂古村打造好“夜景、夜宴、夜宿、夜购”等;东固打造好“轻吧、水吧、美食”等,同时,加大城区和景区的招商引资,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网红、书吧、静吧、小剧院、美术馆、商业性画廊、非遗文创展示等各类新型夜间消费场所,引领高雅艺术进青原,拓展高雅艺术新业态。二是创新经营模式。做精做大常规业态,将餐饮、娱乐、购物等从“分散粗放经营”集聚到“规模精细经营”。可学习借鉴陕西咸阳袁家村,整合全区、引进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特色小吃、餐饮、特产等,做好规范管理,鼓励开展夜间推广、打折让利等活动;深度融合节事、会展旅游,通过举办各类美食节、小吃节、啤酒节、餐饮嘉年华、共享激情世界杯等活动,最知名特色大限度引导消费流、资金流及口碑流。

(四)补齐短板,优化服务。从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夜间经济”的经验来看,舒适环境、优质服务始终是游客最为关注的“短板”。“夜间经济”要火,公共服务需升级;“夜间经济”要热,商业服务需卓越。需创新公共服务管理,并推动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相融合。一是优化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夜间经济特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电气供给,打通梅林大道和学苑路,形成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体系。同时,着重完善夜间装饰照明、景观小品、标识标牌、商铺门店、网络通讯、公共厕所、公交等配套设施,点亮夜间消费场景,并统筹协调好“商务功能、居住休闲功能、文化旅游功能、服务配套功能”之间的融合与互补。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推进“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需围绕市场需求,重点在城市管理、应急管理、卫生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谋升级,积极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夜间消费提供便利、保障安全,同时要避免发展夜间经济带来的占道经营、无证经营、市场混乱、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隐患和风险,避免影响创文明城、疫情防控等工作。如完善夜间经济集聚区及周边交通组织管理,视情况条件延长公共交通的夜间运营时间,适当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增加夜间公交线路;推动公共厕所改造提升,鼓励夜游景区、夜市等沿街店铺对外开放厕所;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完善食品安全、市场秩序、治安、消防等配套监管措施和服务功能;完善夜间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等。三是做优商业服务。商业服务是优化消费体验、增强消费信任的核心之要。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管理办法,鼓励引导经营主体开展自律管理和精益服务,为消费者创造优质体验。可通过组建成立“夜间经济”发展相关行业协会或组织,促进经营主体间的交流合作,引导行业正向健康发展;依托线上网络互动平台,鼓励开展商品质量、服务水平、消费环境等内容的消费体验评价并公开评价结果,加强对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披露;推行“诚信经营商户”“优质商户”星级评比并在门店外“挂牌亮星”活动;推动经营主体实行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制度等。最大程度增强消费者信任感、安全感及满意度,争取“回头客”让青原夜间经济长久地“火下去”,让夜间经济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开创青原“第二次创业”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