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2020-08-05 17:13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我区“第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2020年度区政协协商计划》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开展“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活动,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园区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工业化管理、景区化建设、市场化经营”的总思路,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主线,结合区域特色,调结构、优布局、重规划、抓发展、促升级,着力打造“要素集中、产业集聚、经营集约”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成功创建了富滩、天玉、富田、文陂四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一区八园”发展格局逐渐成型,各具特色的青原农业园区正逐步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亮点工程。

1.统筹谋划,园区建设成效彰显

为统筹推进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发展,区委、区政府专门组建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园区建设工作,分别编印了富滩、天玉、富田等园区发展规划,谋划长远发展。全区共整合部门资金上亿元,建立农业产业基地35000多亩。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170多家,建立休闲农业基地30余家,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30多项,“两品一标”农产品达25个,实现年产值近2亿元,带动了270余户贫困户、5600余村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富滩园区获评全省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省3A级乡村旅游点,天玉逸乡园获评江西省“一村一品”产业示范基地等众多荣誉,园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2.创新驱动,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自园区规划建设以来,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先后引进配方施肥、生态灭虫、节水灌溉、农业物联网等农业新技术40余项,引进培育桑葚、火龙果、蓝莓、水蜜桃、优质稻等果蔬稻新品种上百个;建设生产大棚60多万平方米,其中玻璃智能大棚2万余平方米,连栋大棚20多万平方米,安装喷滴灌设施18000多亩,园区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园区逐步成为我区粮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引领区,果蔬产业规模化连片发展的示范区,农旅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3.示范引领,农旅融合不断深入

为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我区着重在园区土地流转、农旅融合、管理体制上大胆创新发展。园区建立了由农业、乡镇和村委会协同企业推进土地流转的工作机制,推动了园区土地流转顺利进行,产业连片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成势。依托园区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整合园内“村庄、基地、景观”资源,建设景区式园区,打造多彩田园综合体,创新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引导帮扶企业开展桃花节、蓝莓—火龙果采摘游、桑椹嘉年华等休闲旅游活动,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多样化的体验休闲采摘游深受游客青睐,农旅融合已成发展新态势,带动了园区产业健康循环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园区创建以来,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据了解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效益不一,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的大约35%左右,经营亏损的大约20%左右,其余为经营时好时坏或基本持平的企业。近几年,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产业扶持资金缺乏等问题困扰,园区产业发展已到了瓶颈期。对标找差,园区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亟需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园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弱,园区内的水路电等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富滩园区作为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样板区,聚集了我区大量的农业富民产业,核心区域约6000亩,整体地势偏低,排涝站、防洪渠等水利设施不完善,青东公路过水涵洞偏少偏小,排水不畅,内涝等灾害频发,成为园区发展的一大硬伤。如2020年园区受灾面积约 5000多亩,经济损失800 多万元,严重影响了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2.产业配套不全。园区农产品丰富多样,但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产品以生鲜销售为主,产后储藏、保鲜、包装、分等分级和商品化处理能力不足,实体企业与之相配套的冷链物流、加工、仓储、商贸服务等产业缺乏。农业景观、休闲与乡村养生、旅游等“文旅农”融合发展不够,制约了农业效益提升。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还不紧密,园区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3.建设资金不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量大,投入不足,大多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整合项目资金扶持建设,多以补助方式投入,投入方式单一,本级财政以及上级政府资金在园区的产业发展上近几年投入下降,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的能力有限,园区企业资金压力较大。

4.用地保障乏力。园区企业大部分位于基本农田区域,受建设用地指标与土地管理制度的制约,企业用于发展的生产设施、休闲设施、管理服务等设施农业配套建设用地审批落实难,发展休闲农业用地指标紧张难求,比如:绿佳源、博海蓝莓、子平菌菇、金玉农场等企业。土地流转缺乏专门平台,农户与业主合法权益保障不足,也阻碍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5管理有待提升。园区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农业科技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园区管委会人数少,只有3人,对园区的指导服务有限,对入园企业提供各项保障及公共服务不足,满足不了企业、合作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几点意见建议

青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力,已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产业聚集、技术引领、乡村振兴、休闲旅游以及全域美丽重要的平台和亮丽的名片。建议区委、区政府将农业示范园的提升改造,高标准定位建设再次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使之成为“第二次”创业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带动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一)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园区设施。

1.兴修水利设施。一要重点建设排涝站等水利设施,解决富滩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及周边村庄内涝隐患。建议成立由水利、农业、林业、财政、住建、扶贫、自然资源等部门单位人员组成的专项调研组,根据园区及周边现有水利条件,在山头、张家渡等地合理选点,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排涝站等水利设施,并作为近期重点项目尽快实施。二要改造完善防洪渠水利设施,全面加固、疏通绕沅、泉塘等主要泄洪渠,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并建立完善工程建后管护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园区内涝问题。三要提高园区企业抗旱节水灌溉能力。整合区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围绕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给排水管网系统改造。加快完善富滩、富田、文陂等园区产业基地深水抗旱井挖掘、滴灌设施铺设,确保园区灌溉安全。

2.推进产业道路、停车场建设。区交通部门要用足用活上级政策,为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积极争取路网建设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园区产业基地道路修建,择机加修扩建青东公路沿线过水排水涵洞,缓解因修路造成排水不畅问题。尽快在园区合理规划布局建设适量的停车场,缓解园区停车难的困境,满足园区农旅融合发展需要。

3.优化升级配套设施。园区企业产业发展需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等生产配套设施,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断完善园区智慧农业功能,提升园区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园区产业抗风险能力。

(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融合发展。

1.大力发展加工流通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是构建种养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力度,尽快启动青原区3000亩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或物流园的详规和具体实施工作,完善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等设施,扶持发展农产品冷链仓储加工物流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建设。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农市发〔2020〕2号)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2.拓展提升农业价值链。一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农旅融合力度,推介发展好“醇美青原乡村之旅”等全省休闲农业十大精品线路,加快推进以农旅、文旅结合为核心的生态“田园旅游文化品牌”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围绕渼陂旅游集聚区、富田、青原山等旅游景区,大力提升富滩多彩田园风光带,突出强化示范带引领带动、基地的经济效益和市民休闲的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定期开展晒冬节等具有青原特色的休闲农旅活动;大力扶持如绿佳源、子平菌菇、金玉农场等产品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好天玉逸乡园、源中园、文陂富渼农庄等休闲农业精品园区。二是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农业+”等新模式,提升“绿农网”“井冈慧农”“东固部落”等农产品电商平台运营能力,普及推广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推动我区农产品网络消费升级迭代;扶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社对接”,通过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3.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商贸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资金等入股,探索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业模式,完善推广多种类型的农村集体经营模式(如富田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做法),推广“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合作形式,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带动产业发展,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打造产业利益共同体,加快实现产业富民目标。

(三)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支持。

1.撬动资本投入。积极争资跑项,整合发改、财政、农口、扶贫等相关部门项目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以吉安青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青原区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依法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构建稳定的投入渠道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行政府、市场、资本联动,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统一投放格局,把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环节和主体。

2.创新金融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创新社会资本投融资模式,实现政府、社会资本、农民等多方共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入园企业的贷款投放,建立健全“政担银”合作机制,引导担保机构为青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入园企业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进行担保增信,建立多层次风险环节措施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园建管模式,通过PPP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示范园建设和运营。加大“地押云贷”试行范围,解决其融资难问题。

(四)加强用地保障,扩充发展空间。

1.激活农村土地政策。出台政策支持,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中予以支持,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依法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等多渠道保障示范园用地需求。对园区主导产业和带动农户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优先协调解决建设用地指标。

2.用活市场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最大限度方便土地入市,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将耕地使用权入市流转、抵押、交易,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推动农村资产向资金转变。

(五)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发展合力。

1.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借鉴井冈山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选优配强区农业示范园管委会班子和成员,高位推动,形成合力共建之势,并吸纳乡镇农技服务人员进入园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专业管理运营的体制机制,统一负责乡镇园区的总体规划建设协调管理工作,解决园区合力共建氛围不浓,公共服务不足问题。

2.构建重大功能平台。进一步搭建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金融支农平台,重大工程项目平台,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功能性平台,建立稳定的投资和建设运营平台,实行“管委会+平台公司+N(社会资本)”运营模式,对接联系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辐射带动能力。

3.引进培养园区人才。壮大园区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配齐熟悉园区产业培育、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等各类专业人才,协调化解在产业链中遇到的土地、资金、市场、平台建设等问题。加强柔性引进人才培育,按照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快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激励农村各类人才大显身手,参与园区建设,兴办企业、做大产业,推进园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