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扶出脱贫志 扶出精气神——探寻泰和县“志智双扶”的脱贫之道
2020-07-23 09:2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司马天民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要扶德。近年来,泰和县按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思路,创新推进精神扶贫、思想扶贫,通过扶志教育、扶能培训、培育乡风等方式,彻底铲除贫困滋生土壤,补齐贫困“精神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走出了一条“志智双扶”、立体扶贫的新路子。

扶志立志添脱贫斗志

“脱贫致富,离不开辛勤劳动;美好生活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能守株待兔。只要自己肯奋斗,都能过上好日子……”前不久,南溪乡上垅村第一书记陈章斌在村里上了一堂“扶贫扶志”专题党课后,引起许多贫困户的共鸣。“陈书记常给我们加油打气,如今信心更足了。我养了5头牛,种了10余亩西瓜、甜瓜,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上垅村贫困户曾志远笑着说。

扶起脱贫志气,挺起精神“脊梁”。近年来,该县“民嘴讲堂”宣讲员、文艺轻骑兵、镇村干部、第一书记等纷纷走进乡镇村组、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解读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讲好微故事,讲活大道理,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同时,唱响勤劳致富主旋律,选树表彰自主脱贫典型,将他们的脱贫故事制成群众爱看爱听、易于传播的短视频、微电影,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民夜校、农村“大喇叭”、远程教育等平台广泛宣传,讲好群众身边的脱贫故事,激发贫困群众摆脱困境的斗志和信心。

扶智授“渔”强致富本领

“以前缺技术,不敢多养多种。现在有了技术,没了后顾之忧,发展种养的底气更足了。我家养了12头母牛,种了10亩竹篙薯、6亩花生,还有几亩水稻,预计今年收入能超过10万元,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已不再遥远。”谈到自己的脱贫致富经历,沿溪镇草坪村贫困户薛云香深有感慨。“镇里每年都办肉牛饲养防疫、竹篙薯浅生槽种植、花生地下害虫防治等实用技术讲座。老师们讲得生动形象,我们听得懂,记得住,又管用。技术专家们还隔三差五上门指导,手把手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一些贫困户缺技术技能的实际,该县按照“服务到村、培训到户、精准到人”的要求,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种养技术等技能培训,做到“不丢一户、不落一人”。培训中,技术专家面对面教学指导,贫困户亲自动手、现学现做,确保每一名参训人员学有所获,真正掌握一至两门致富技能,做到脱贫致富有“技”可依。该县还充分利用乡土人才资源,鼓励乡土人才“田教授”进村组、下田间、入圈舍,用讲土话、开“土方”的方式,向贫困群众传授致富技能,解决种养难题,当好“技术顾问”。

文明乡风筑精神“高地”

“瞧,这些牙膏、牙刷、毛巾都是从‘爱心超市’兑换的。真没想到,只要把家里收拾干净,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就能攒积分,还能凭积分换取物品。”近日,沙村镇绵溪村贫困户郭耀材一边指着兑来的生活用品,一边笑呵呵地告诉笔者。

小善举“兑”出大文明。该县在各乡镇探索建立“爱心超市”,对村民参加公益活动、移风易俗、邻里互助、孝敬老人等方面进行评分,村民做好人好事就可攒积分、换物品,以此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激发向善向上向好力量。

乡风好起来,脱贫添动力。该县在25个贫困村中开展移风易俗试点工作,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夫妻”“好儿女”,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家庭美德,以好家风带民风。依托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农村组织,开展议事协商、婚丧嫁娶服务、邻里互助和道德评议等活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当核心、唱主角。同时,按照“一村一特色,一廊一风景”要求,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长廊、文化广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传统文化等内容,让群众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受教育,自觉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