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井冈山客家蓑衣情
2020-07-17 10:20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郑志强文/图

以前,蓑衣是井冈山客家人在田间劳动的必备之物。它用从棕树上剥下的棕皮,以精致的工艺编织成厚厚的衣服,来做遮雨的雨具。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蓑衣有了化纤产品出现,手工编织的蓑衣就渐渐消失了。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3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蓑思,何蓑何笠。”唐代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代苏轼《浣溪沙》:“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从唐宋文人的诗词中可以看出,蓑衣在一千多年前,已经是寻常百姓家里必备的避雨工具了。

蓑衣编织的工序大致有采集棕皮、撕开棕皮、湿水、搓绳、阴干、揉搓、穿绳、封领、结扣、晾晒等十余道工序。蓑衣,取材于一种叫棕树的常绿乔木。古时候,山村房前屋后,坑垅塅角,随处都可以看见棕树。一棵棵棕树,是山村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更是制作蓑衣的宝贵资源。幼龄棕树,呈“丛生”状。随着树龄增长,棕树由“丛状”渐渐变成“柱状”,呈圆柱形,高达数米。丛生于茎顶的棕叶,叶片呈扇形,自然向外展开。这种棕叶,用处多多。嫩叶,可以制作草帽、摇扇等用品。老叶,客家人常用其捆绑粽子,俗称“粽带”。制作蓑衣的材料,是一种暗褐色的棕皮纤维。这种棕皮纤维位于棕叶下,一节一匝,紧紧包裹圆柱形的棕树主干,树越往上长,包裹长度越长。

清明前后,草长莺飞。这个时节,是取棕皮纤维的最佳时间。昔日山村,常见乡亲脚踏扶梯,手持割刀,一层一层地剥取棕片,俗称“割棕”。

棕片准备就绪,师傅上门缝制蓑衣。制蓑师傅的工具简单,仅是一根比筷子略细带孔的特制针,俗称“蓑衣针”。另外,还有一个装油的盒子。制作中,不时用“蓑衣针”醮油,油起润滑作用。

制蓑衣前,师傅习惯地从棕片中一根一根抽出质地较好的棕丝,用一对竹制的手摇纺器,先纺成足够量的棕线,为后面“缝线”做好准备。纺好棕线,师傅就量身制作蓑衣,一般根据身高,分小号、中号、大号几种。先选10多张底部质地坚硬的棕片,依次紧密排列在一个大碗或小的盆子周围,制作领口,俗称“制领”。这种领口类似于那种没有衣领的“和尚领”。领口塑形制成后,就将棕片一张张叠加,分里外两个面,铺张开来。然后,用穿好棕线的“蓑衣针”,一针一针地将里外两个面缝合连缀,分别制作肩部、背部、尾部,俗称“定位”。定位后,接着就是“制模”。制模前,选好横面宽纵面长的棕片,自领口下,依次里外包裹先前定位制作的肩部、背部、尾部,将这些部位拼接起来。

紧接着,是缝线。缝线分表面和里面。表面,棕线密密麻麻,紧密有序排列遍布,不留间距。里面,棕线稍留间距,间距几厘米。最后一道工序,安背带。将纺好的两根棕带,安装在里面左右两边,即肩部至臀部位置。和衣服相比,蓑衣没有袖口,整件蓑衣像一只大蝴蝶,两翼微微上翘。穿蓑衣时,两手穿过背带,背带紧贴肩部和两侧腰部。两边系得紧紧的背带,将背上的蓑衣略往内收拢,形成“屏障”,遮挡自肩部至腿部的雨水。除这种蝴蝶形的蓑衣,另外还有一种“蓑衣裙”。制作原理,和蓑衣大致相同。不过,蓑衣裙没有领口,只有“横轴”。蓑衣裙和“围裙”相似。裙上端(“横轴”)左右两边分别留有系带。系紧带子,就可把胸前至下腿肚位置围起来,遮挡前面的雨水。

“天寒笼当衣,地冻蓑作被。”除了挡雨,蓑衣还可当被盖,抵御风寒。一件件蓑衣,给一代代井冈山客家人带来多少温暖和慰藉。

在井冈山城一个静静的夜晚,我突然想起了井冈山客家的蓑衣。客家的蓑衣极为平常,它和镰刀、锄头、竹笠ー样终年被农事缠绕着。

但我很少听到有关歌唱井冈客家蓑衣的歌谣。蓑衣一直很古典地沉睡在我遥远的记忆之中: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弯寒月,一壶老酒,一江碧流……

然而,井冈山客家的蓑衣一直没有这份灵动。它仅是在四季的风雨中为主人遮风挡雨的ー个家用物件,与锄头、庄稼等一直静默和谐地相处着。农人出工了,它就跟着农人上山。黄昏的时候,它又跟着农人踏歌归来,带着一身泥水,带着初夜微凉的忧郁。它和农人一起劳累和憔悴,即使岁月的风霜雨雪撕裂了它的前襟,但它总归会在黝黑而深邃的夜中诞生或者寂灭。

在井冈山市上海知青纪念馆一个角落,一个披过蓑衣的上海知青,忽然想起了久违的蓑衣。他的眼中噙满泪水。回到上海,在喧嚣和烦躁的人流之中,在漠漠映射的都市灯光之下,他翻捡起尘封的记忆,依稀感觉到千里之外的井冈山,那苍黄而斑驳的木壁之上,第二故乡的蓑衣,还依然眷恋着他已经苍老的容颜。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