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市青原区 做大水文章 释放水活力
来源: 中国水利网 2020-07-07 20:1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水是万物之源,水兴则百业旺。近年来,江西吉安市青原区以河长制为抓手,治水污、通水系、造景观,做大水文章,搞活水经济,促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水污染变为水生态

青原区河流纵横交错,水库星罗棋布,水资源充沛,水污染严重。2016年,青原区全面实施河长制,落实区、镇、村三级河长152人,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大对江河湖库、禽畜养殖、垃圾污水等综合治理,水污染变为水生态,呈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全面治理水库水质污染,“臭水库”变身“风景库”。针对化肥、粪便养殖等造成水污染问题,青原区推行“一库三长”制,对每座水库落实一名区领导、一名镇领导、一名村干部担任库长,强制水库退养,实行人放天养,54座水库水质均达Ⅲ类水以上,重现水天一色的自然风貌。如今,经治理的稠塘水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青原禅溪国家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游人如织。

全面治理畜禽养殖业,“臭粪便”变为“香饽饽”。总投资4.5亿元占地1 700亩的富田禧鼎生态循环养殖小区正式投产,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曾经,富田镇拥有生猪存栏2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十几家,粪便直排,水质恶化,臭气熏天。近年来,富田镇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有序关停、转型、优化养殖场,涉及面积3万多平方米。经历凤凰涅槃的阵痛,青原区规模禽畜养殖场实现粪便资源化利用,既改善了水质,也极大促进了有机农业发展。

全面治理农村环境,“垃圾村”嬗变为“生态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曾是青原农村的标签。近年来,青原区全面推行“生态疗法”,综合治理富水河、赣江、孤江等主要河流及支流,白云山、螺滩等490多座山塘水库,1 147个自然村的水塘沟渠,清理垃圾1 500余吨。“生态疗法”使渼陂古村、白云山村等220个“生态村”脱颖而出,青原禅溪、螺滩水库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水优势化为水经济

三条风光带,54座风景库,220个生态村,遍布青原大地。如何将水优势转化为水经济,鼓起群众“钱袋子”?青原区按照“全景青原、全域旅游”定位,治水育景、治水美村,“一处美”变“处处美”,“旅游+”快速推动乡村旅游兴起。

“一处美”变“处处美”。青原区投资2.85亿元,实施富水河流域生态治理“五个三”工程建设,对富水河两岸纵深两公里范围内的村庄、景点、田园、山地等进行绿化、彩化、美化、亮化,串珠成链,打造渼陂古村旅游集聚区、富田旅游片区、沿河生态文明景区,一条具有“山水吉安”“红色故里”“正气家园”的宜居宜业宜游百里生态示范带跃然纸上。

“旅游+”让群众吃上“生态饭”。实施“旅游+脱贫”,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水生态旅游资源和品牌效益,巧打旅游扶贫牌,引导贫困群众800余人从事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等经营活动,户均增收5 000元。实施“旅游+研学”,去年,青龙洲“翠鸣谷”加强与区内外中小学校对接,接待研学学生8 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万元。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青原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 10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0.5%,实现旅游总收入99.36亿元,同比增长19.3%,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 943元,同比增长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