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彭风生:我和我可爱的“叔婶哥嫂”们
来源: 安福融媒体中心 2020-07-06 11:41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2018年6月15日,是我挂点帮扶泰山乡清江村刘冀谋、汤桂林2户贫困户的第一天,今朝往昔,已跟我可爱的“叔婶哥嫂”结缘整整2年了,有委屈、有辛酸,更多的确是获得感、幸福感。

小康生活13367

从“当官的”到“小弟”的蜕变

图片1

首先来说说我的“哥嫂”汤桂林一家,刚接手的时候,村干部特意提醒我,“泼辣、不讲理”是我“嫂嫂”的代名词。果不其然,从第一次接触一直到认识的前半年,“当官的”成了我在她口中的代名词,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她的电话,从家婆兄妹矛盾到扶贫政策是否享受,“嫂嫂”都会时不时“骚扰”我。从帮扶第一天开始,我就详细的了解了汤桂林一家的情况,家庭条件较好的“嫂嫂”嫁给了极度弱视、只能从事简单工作的汤桂林,家里有一儿一女,家庭压力几乎靠“嫂嫂”一人撑起,彪悍的性格也是生活所迫,经营小超市、收废品等重担都压在她身上。除了热心接听解答“嫂嫂”各类问题,我还从帮助小孩开证明、领证件、帮售商品等小事做起,一层一层剥开了“嫂嫂”的防线,“当官的”代名词也被“小弟”取而代之。在“嫂嫂”的努力下,在县工业园区购买并装修了一套房屋,小超市经营状况良好,堪为脱贫致富榜样户。

“竹扫把”编出的亲情

我的另一户贫困户刘冀谋夫妇是一对近80岁的老夫妇,本有一儿子,但有8年未跟家里联系,除了低保和几亩田地,几乎没有其他收入。在了解到老人家会编制竹扫把,但因为销售不便已多年不编后,我动员老人家重新开始编制竹扫把,我负责往外运送及销售。记得第一次往外销售的50把竹扫把,由于没有摸清市场行情,我将从老人家手上12元/把(市场卖价)收购的竹扫把按11元/把(市场进价)一次性批给了泰山乡五金杂货店,朴实的老人家知道后硬是要退回我50元,在我再三推脱后,偷偷放了30个鸡蛋在我车上,这份认可让我感动,一种“叔侄”间真切的亲情在我们之间形成。2年来,每个季度我都会帮老人家往外运送出售竹扫把,每年增收近3000元。

挂点帮扶工作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除确保各项政策保障落实到位,还应该根据贫困户自身实际情况,从他们身边小事做起,做成几件实事,让他们有信任感、幸福感,我们才有认可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