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映日荷花”杨万里
2020-06-18 09:16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朱虹、刘晖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江西庐陵人(今江西省吉水县)。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曾任奉新县令、筠州知府、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少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病逝后,追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其荷花诗在历史上有广泛影响,在诗人中被誉为“南宋四大家”。

勤政爱民 廉吏典范

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俘虏徽宗、钦宗二帝等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灭亡。这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是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从此,开始了宋、金战和南弱北强的长期对峙局面。国家民族的耻辱和忧患,沉重地压在人们心上,在爱国主义的悲壮情绪感召下,南宋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名将和文学家。杨万里就出生在这一年。

杨万里自幼家境清贫,7岁丧母,靠父亲杨芾教书以资家用,自小深受勤俭家风影响。1154年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先做赣州司户参军,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当时抗金名将张浚被贬谪在永州。杨万里非常仰慕张浚为人,先后三次前往拜访,但都未能如愿。不得已,投书张宅极力请求,并通过其子张拭介绍才被召见。张浚见这位年轻后生器宇不凡,大为欣赏,勉励他做人要心意正直诚恳。杨万里受益良多,立志一生听从他的教诲,并把自己书斋命名为“诚斋”,从此自号“诚斋”。

杨万里是一心为民的能吏。他在任奉新知县期间,恰逢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刚上任,发现牢中关满了交不起租税的老百姓,而官府的粮仓却空空如也。这一“满”一“空”,对他的触动极大。经过周密调查,才知是恶吏从中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放出牢里所有“囚犯”,禁止逮捕、鞭打老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张通知单,减免税额、放宽期限,同时严禁恶吏从中坑害百姓。百姓感恩戴德,纷纷主动纳税,仅一个月,欠税全部交清、并超额完成任务。奉新任职虽短,却初次尝试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治抱负。

杨万里在任调广东提点刑狱时,发现惠、潮等州没有军营,战斗力低下,军纪松弛,常有扰民事件发生。为了严肃军纪,提升战斗力,经奏请,在所有府、县郊外建造军营,不准士兵驻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1185年,杨万里应诏上书,极论时事。宰相王淮问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条上《荐士录》,举荐朱熹等六十人。孝宗亲自将其升为东宫侍读,太子赵惇亲题“诚斋”二字赠杨万里。

1187年,杨万里入京,任秘书少监。次年三月,宋孝宗采纳翰林学士的建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抗金名将张浚也应入列,并斥责翰林学士压制众议、独断专行,与“指鹿为马”无异。惹恼宋孝宗,孝宗说:“万里以朕为何如主?”杨万里因言获罪,被削去官职。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晚年看到官场腐败黑暗,奸人当道,退隐不再为官。

杨万里是廉洁从政的典范。民间曾流传他“遗诗逃宴”的故事。一次,杨万里接到朝廷诏令,赴调至京城临安,任临安府教授。杨万里在地方深受官民拥戴,此番升迁,又是做京官,同僚们决定隔日摆一桌酒席与杨万里饮酒话别。觉察到同僚们的行动,杨万里当晚悄悄出城乘舟离去。

第二天清晨,同僚们来到杨万里住处,早已不见人影。只见书桌上留有一诗笺,是杨万里临行前写下的避同僚追送之劳留诗赠诸友:

已坐诗臞病更赢,诸公刚欲饯湘湄。

夜浮一叶逃盟去,已被沙鸥圣得知。

直到这时,同僚们才知道,杨万里早已以诗与他们告别。

杨万里一生视仕宦富贵如敝履,随时准备放弃。在做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告诫家人不许买一物,以免一旦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就如“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精心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形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有余钱万缗,他全归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杨万里父亲杨芾在老家湴塘留下的三间老屋,经杨万里、到儿子杨长孺住时已易三代,破损不堪。而作为杨万里长子的杨长孺,曾官至广东经略安抚使、守中大夫,即便如此,杨长孺也无钱修葺。同时代的诗人徐矶称赞杨万里“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明代大儒解缙赞他“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以励万世。”杨万里激浊扬清、正道直行的为官品格,广受好评。

忠诚耿直 家国情怀

杨万里是一位富有浓郁爱国情怀的政治家。为国家社稷,杨万里立朝谔谔、刚正敢言。他力主抗金,反对屈膝求和。在进奏朝廷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直言国家疼病,力排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1167年,杨万里丁父忧期满,作《千虑策》30篇呈献朝廷,并阐述对君道、国势、治原、人才、刑法和民政等重大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提出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战略,充分显示其政治才能。面对中原沦丧、江山半壁的局面,他指出:“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告诫要时刻不忘备敌谋敌、御敌制胜。他既大胆指出符离之败后存在的问题,“前日之勇一变而为怯,前日之锐一变而为钝”,又严厉批评对金作战的速胜论和投降论,坚决反对一些人轻易用兵、盲目冒进,主张以“守而取”的积极、慎重策略,稳步进取,先实国力而后图恢复,以求最终胜利。

1185年,杨万里因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宋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然而,杨万里的这次上书,触怒了当政者,被排挤出朝转任江东转运副使。对此,朝中正直之士纷纷为他鸣不平,但他却淡然对之。《题刘高士看云图》就是他内心真实写照。

偶为看云且罢琴,万山寒隔一溪深。

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

1190年,杨万里奉命前往迎接金使,第一次横渡江、淮。看到本是祖国心腹之地的淮河,而今却成为金宋双方的疆界,两岸的人民也失去了来往的自由,心情异常沉痛。写下了《初入淮河四绝句》: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1192年,杨万里谢病自免,退隐家乡吉水,闲居乡间15载。在其生命最后时刻,一族侄从外地返回吉水,和杨万里谈到权臣韩侂胄贸然兴师北伐之事。杨万里听了,失声痛哭,愤然叹道:“奸臣妄作,一至于此!”他料定韩轻举妄动,必败无疑,定会祸国殃民。当晚彻夜不眠,早晨又不肯进食,独坐书斋中,叫人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主,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书中字字饱含对权臣的控诉,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写完奏书后,这位年逾八十的乡村隐者终在忧愤中离世。

清新自然 中国之最

杨万里诗歌创作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他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又学陈师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绝,还学过晚唐诗。直到36岁时,才“忽若有悟”,自辟蹊径,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他自己也说:“予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年(1162年)七月皆焚之。”这里提到的“七月皆焚之”,指的就是著名的杨万里烧诗典故。现存的杨万里诗作,几乎没有一首是36岁以前的。

杨万里烧掉旧诗后,一切从头开始。他独辟蹊径,迈向大街小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交谈,听小鸟歌唱,赏青山绿水,走向一条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创作之路。

如描写小荷初生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描写荷花盛开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如描写家乡南溪的《南溪早春》: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如描写山景的《石峰下》:

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

风鬟照玉镜,素练萦青屏。

餐翠腹可饱,饮渌身顿轻。

鹧鸪不相识,还作故园声。

这些诗句像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一卷卷清新的社会风俗图,给南宋庄重的诗歌王国吹进了一股新风。

因为杨万里号诚斋,所以人们把他别具一格的诗称为“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一是幽默诙谐的风趣。这主要是继承了陶潜的《责子》、杜甫的《漫兴》,苏轼、黄庭坚的诙谐打诨的作风,而加以发展。但他往往也寓讽刺于诙谐嘲笑之中,如《观蚁》:

偶尔相逢细间途,不知何事数迁居。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

二是丰富新颖的想象。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态,并用拟人的手法加以突出。由于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如《入常山界二首》其一:

昨日愁霖今喜晴,好山夹路玉亭亭。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

三是自然活泼的语言。他继承了古代和当代的民歌,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传统,语言力求平易浅近,并大量汲取俚语谣谚入诗,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如《竹枝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愁钉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

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学习的成就。他创作的诗中诸如“拖泥带水”“手忙脚乱”,甚至“连吃数刀”之类也在所不避。

杨万里敢于焚烧旧诗,突破传统,否定旧我,最终建立了自己的诗派。他一生作诗2万余首,现存诗约4200首,是中国作诗最多的三人之一,尤其是写荷花的诗歌无人能比,被评赞为中国第一。因在诗歌方面的巨大成就,被称为“一代诗宗”。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