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新干良溪村旗杆石文化解读
2020-06-12 09:5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清代旗杆石  

陈卫莲

近日,在新干县荷浦乡良溪村周家祠堂门前,笔者发现了一对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旗杆石。作为古代科举文化的实物遗存,良溪村旗杆石的发现,对于研究该县古代科举制度与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物价值。

旗杆石又名旗杆夹,是古代功名的象征。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倘若有人考取了功名,族人不仅要在厅堂上高悬“金榜题名”的牌匾,还要精选石料,在村口、屋门前、祠堂外或祖坟旁竖立一对石旗杆,石上再竖一面旗帜,以彰显身份,显赫门庭,激励后人。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愈说明这个地方文风鼎盛,人杰地灵。

据考证,竖旗杆的风俗始于明朝末年,在清代最为盛行,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留存的旗杆石,基本上都是清代的。这一习俗的形成起源于福建、广东等客家人集居的地方,旗杆材质通常选自花岗岩或大理石条石,规格大小则依据登科功名高低而定。倘若考取的是举人,旗杆上半部还要做上一个四方斗或六方斗,进士可做两个,贡生则没有斗。旗杆石的石柱和底座上,一般雕刻有祥云、盘龙、翔凤等吉祥图案,寓意前程似锦,飞黄腾达。石旗杆竖立时,家族要举行隆重的竖旗仪式,吹打鸣炮,烧香祭祖,全村人都要敲锣打鼓来祝贺。能在家门口竖上旗杆石,是家族的无上荣光,那些走上科举道路的人,无不渴望金榜题名后在家族的祠堂门前竖立一对石旗杆,上面铭刻着自己的登科功名,供人景仰,传芳百世。由于地方语言上的差异,客家人把旗杆石叫做石桅杆,江浙一带则称为石楣杆。中国有句古话说光耀门楣,此楣即为此物,即所谓“男建功名树楣杆,女守贞节立牌坊。”也有的考生家族为讨个好兆头,会在临考前先在自家庭前竖起一根旗杆,称之为“楣”,待到揭榜之时,考中人家的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的则要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这就是“倒楣”一词的来历。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通常把“倒楣”写作“倒霉”,这是不懂它历史典故的原因。

良溪村旗杆石依溪傍水,伫立在一片桔林之间,对面是清代所建周氏祠堂。经测量,旗杆石高约150厘米,宽40厘米,厚15厘米,两块石板相对,中间留有30厘米夹缝,四面皆有字迹。由于年代久远,旗杆石上铭刻的字迹已经模糊,经用水和面粉擦拭,南面的还能依稀辨出“乾隆”“周斯隆”“冬立”“岁贡”等字样。靠北的旗杆石,只能凭借深深浅浅的刻痕去猜想当年镌刻着或龙或凤或祥云的图案。依据旧时习俗,立功名旗杆时,两块条石夹缝中还插有一根五六米高的木旗杆,木旗杆上再插有一面布旗帜。由于材质原因,如今良溪村功名旗杆上的木料和布旗帜早己风化不知去向,只剩下石旗杆历经百年岁月的浸染,依然承受着世间的风吹雨打。

据塘下村委会书记朱恋辉介绍,此旗杆石有二百多年历史,原本立有高旗杆石和矮旗杆石二对,前几年矮旗杆石被人偷偷挖去,周姓家族寻觅未果,后加强了对高旗杆石的看守和保护,高旗杆石这才得以幸存下来。

周氏媳妇杨秀英道,据前辈口口相传,周氏始祖非常能干,其善经商创业,一生广置田产,建树厦屋,以遗后人。至清朝时期,周氏人口已达几千人,所建房屋亦是多进多出多房结构,有着大天井和前庭后院,并且联排成片,延绵数百米,甚为气派,这从现存的有着三叠式马头墙和层层重檐的赣派风格周氏祠堂中得到了印证。现如今,由于迁徙和年轻人外出打工创业等原因,村子里常住人口仅有40余人,且多为老人和学龄前儿童。

关于旗杆石的来历与主人,周家后人皆语焉不详。后据查阅良溪周氏族亲杨梅村周立生家《淦西横岗周氏八修族谱》十八卷《族仕籍族贤》得知:周斯隆,字云根,号敬斋,郡廪生,清乾隆丙子科岁贡,抚州东乡县训导。由此可以推断,旗杆石应为乾隆年间周斯隆所立,旗杆石所刻之字应为“乾隆丙子科周斯隆岁贡冬立”。

那么,何为廪生,旗杆石主人周斯隆又是个什么人呢?这还是得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说起。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非常严格,以清朝为例,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以后,还要参加由钦派之学政亲自主考的院试,三试通过之后才能叫做秀才。秀才当中成绩名列一等的称为廪膳(廪生),次的叫增生,再次的叫附学(附生)。“廪”在词典里的注释为国家粮仓,膳是膳食,顾名思义,廪生是每年可领取官府廪米津贴的优秀考生,并有资格选为贡生。岁贡是贡生中的一种,又称“明经”,明清两代每年或者每两三年从各地廪生中选送到国子监就读的生员,就叫做岁贡。而训导是古代基层官员的编制之一,在清朝之位阶约从七品,主要功能为辅佐地方知府掌管教育方面事务,按照现代的行政官员级别,相当于一个县的教育局长,是个正科级干部。

另据《东乡司训周公云根墓志铭》记载,周斯隆生于康熙庚辰年(1700年)正月二十五日酉时,系周氏第27代后人,周万载之四子,周蕃之弟,“良溪硕德士也”。其父周万载,字嘉侃,以“商旅为业,不乐仕进,有隐君子之风焉”。母刘氏,“举四男,公其季也”。周斯隆成年后,娶邻村沂上乡黎姓女子为妻,“巳亥兼乾隆生四子”。雍正八年(1730年),周斯隆受学使李公拔,“入郡庠,旋食廪馁,厥后或教或读,足迹所经,罔弗令人钦慕,公之文名盖已藉匕邑矣。”庠,古代学校称为“庠”,由此可知,周斯隆做教育局长之前,亦是教师出身。

乾隆辛丑年(1781年)八月二十亥时,由于年事已高,周公与世长辞,“葬虾园后班中间”,享年八十有二。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