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 “闲产”盘活的“首桶金”效应——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集体经济“空壳村”破壳重生的启示
来源: 江西日报 2020-05-20 09:54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原文发布时间:2020-05-20

杨建智、李歆、本报记者张晶

在青原区富田镇,3年之前,20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空壳村”超过90%,通过盘活各类沉睡的集体闲置资产,搭建新型产业平台,如今,所有村集体收入均超过5万元,50%以上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

“‘空壳村’手中无粮、人心涣散,破壳重生最难的便是迈开第一步,而盘活集体‘闲产’正是那个收益最稳定、最简单易行的突破口,只有赚到了‘首桶金’,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才能从容铺开。”富田镇“空壳村”破壳重生的幕后操盘手、镇党委书记颜小斌一语道出其中奥秘。

多年“空壳村”破壳重生的秘密

穿行在蜿蜒的山道上,富田镇花岩村党支部书记郭显达脚下迈着大步,口里却跟记者谈起了村集体经济的“变迁史”。

作为“十二五”省级贫困村,花岩村的收入长期是个“0”。2017年,揣着上级拨付的7万元扶贫资金,村干部们左思右想,最后在一块集体山地上,种下了150亩高产油茶林,预计丰产之年,产值可突破50万元。受此启发,今年初,村里又与种植大户合作,建起了20亩的木耳基地,预计年底可获得8万余元的收益。“等这些项目进入收获期,村里的收入肯定还要翻上几番。”他笑道。

干部干劲足、经济有载体,这是记者在富田镇多个村实地采访后的直观印象。

在匡家村,村党支部书记匡丕澍扳着指头跟记者算起了去年村集体的收入账:祠堂租金3万元,原乡派出所办公房租金1.3万元,集镇店面租金1.2万元,竹林有偿砍伐所得1.2万元……“随着创收渠道的不断增加,2018年村集体收入从此前的0元增至5.04万元,2019年又增至12万元,等村里培育的300亩高产油茶林进入丰产期,这个数字还得蹭蹭往上窜呢。”谈起未来,匡丕澍信心满满。

短短二三年之间,多年的“空壳村”何以纷纷破壳重生?

村支书们向记者“解密”——花岩村新开发的150亩油茶林、20亩木耳基地,用的都是村集体长期废弃的荒芜之地;如今给匡家村带来固定收益的房屋、竹林等,此前都因疏于管理,不仅不能产生收益,村里还得借钱管护。而给富田村集体带来“首桶金”的,则是多年来散落在村道两旁、无人留意的2000多棵湿地松。2018年,新一届村委创造性地拍卖松树采脂权,一次性收入10.05万元,一举摘去“空壳村”的旧帽子。

“闲产”处处有,富田镇却用点睛之笔,将不起眼的“闲产”,化成了“空壳村”破壳重生的“活资产”。

“闲产”如何不闲背后颇有门道

如何将不起眼的“闲产”,变身为“空壳村”破壳重生的“活资产”?这中间,村干部的责任心是前提,但因地制宜、借势用力之道才是关键。

在富田镇,“闲产”各有不同,但盘活的招数也自有规律可循。

靠山吃山,是盘活集体“闲产”的第一选择。富田镇有国土面积2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6.7%,闲置的村集体山地林地随处可见。正是向山林要收益,花岩村与国有林场合作,盘活了1500亩山地资源,每年拥有了10余万元的固定分红;匡家村不投入一分钱,只需请来竹木收购客商,村属的200亩竹林每年便轻松收入1.2万元;富田村更是将散落在村道两旁、无人留意的2000多棵湿地松变闲为宝,于不经意处收入10.05万元。

吃好祖宗饭,是盘活集体“闲产”的一个重点。富田镇历史悠久,各村各组长期以来积累了一定的集体财产,一旦利用起来,便能获得稳定收益。以匡家村为例,依托3000多平方米的祠堂打造研学课堂后,每年的租金收益便超过2万元,划归村有的原乡派出所办公房及原先作为村部办公室的集镇店面,如今都已成为村集体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

打好旅游牌,是部分村组盘活“闲产”的一大特色。作为文天祥的故里,已联为一体的富田村、匡家村内,有着文丞相祠、王氏宗祠等多个省内知名的文化景点,围绕启蒙礼、状元礼、状元宴等主题,两村闲置的祠堂、房屋正成为打造农家乐、研学、民宿的主战场。

此外,借力国家政策,也为盘活“闲产”提供了重要的“外援”。以杨柳村为例,村集体不额外出一分钱便建起了大片的油茶林,依靠的正是国家的荒山整治扶持政策。

“闲产”不闲,点睛之处看似平淡,却藏着乡村治理的独特智慧。

集体“首桶金”下活乡村一盘棋

走进富田村,集中连片的传统民居让村庄散发着浓浓的古风雅韵。

村庄中间,一处青砖、黛瓦、圆柱的院落让人眼前一亮。穿门而入,30岁出头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昱正指挥着几个装修工人对小院内部进行整修。他向记者介绍:“这个院落有1000多平方米,曾是乡卫生院所在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卫生院的搬迁,便闲置了起来,去年,我们先后筹集资金40多万元,分步改造,一部分建起了村互助养老之家,另一部分计划引入农家乐、民宿等经营业态。”

王昱告诉记者,改造原乡卫生院是历届村委的“夙愿”,2018年他上任之初,通过拍卖湿地松采脂权赚取村集体“首桶金”后,立即启动了这项谋划已久的改造工程,村互助养老之家很快建成。几项工作做好后,干部的劲头上来了,村民的心齐了,在外的乡贤也纷纷出钱出力。趁着这股劲,村里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今年初,村里开垦出22亩荒地,与国有林场合建苗圃基地,利用集体林地,与种植大户合作打造了林下灵芝基地,单此两项,预计年底便可为村集体增加12万元的收益。

“账上没钱,干部难作为,村民人心涣散,这是众多‘空壳村’普遍面临的难题,而破解问题的突破口便是赚好‘首桶金’,有了第一笔钱,把村民关心的事干成了,人心很快便会凝聚起来,后面的事也就会越来越顺。”匡丕澍坦言,自从村集体有了“首桶金”后,村里祠堂的维修、人居环境的整治、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保洁员的聘请,都有了资金上的保障,村委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回顾富田镇“空壳村”破壳重生之路,颜小斌感触至深。“短短3年时间,通过集体带头引领、村民热情参与,富田镇已基本形成了1000亩食用菌菇基地、1.8万亩油茶基地等新型产业平台,乡村振兴势头喜人,实践证明,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是我们立足地方实际,打开乡村振兴这扇大门的第一把‘金钥匙’。”他感慨道。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