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县务实开拓“两业”扶贫新路径

实施“两业”扶贫是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支撑,也是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今年以来,万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聚焦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两个重点,构建实打实的“两业”扶贫新机制,努力化解疫情影响,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可持续脱贫。今年3月,在全省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决战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上,万安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市、区)就战疫脱贫工作作了典型发言。

一、循因施策,充分释放“两业”扶贫政策红利。本着“重在克服疫情影响促进贫困户增收,重在提高脱贫质量,重在巩固脱贫长效机制”的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分类精准施策,制定出台《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力促贫困户增收工作的通知》,突出“两业”发展,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一是在产业扶贫方面,按照“降低门槛、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的原则,调整产业直补政策,鼓励能种尽种、能养尽养,切实增强产业扶贫的普惠性作用。比如,对发展柑橘类水果、毛竹低改、油茶等可持续增收的长效产业,奖补资金从330元/亩到1200元/亩不等;对发展畜禽养殖等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效产业,奖补资金从养殖家禽20元/羽到养殖猪牛1000元/头不等。同时,为了防止奖补“垒大户”,规定每户贫困户短效产业奖补上限为3000元。二是在就业扶贫方面,在巩固原有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县园区企业新招用1名贫困劳动力实际务工3个月以上给予300元/人的补贴政策,对园区企业务工贫困劳动力实行20-40元/人/月交通补贴,优先安排公租房,并给以50%的租房补贴。同时,在135个行政村推行组建劳务队,优先在本村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和村庄整治项目工地务工,以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用于支付贫困劳动力务工报酬。

二、包村到户,全面确保扶贫路上“不落一人”。层层压实帮扶责任,充分访民情解民意,做到精准帮扶无盲区、无死角,全面推动“两业”扶贫落实到位。一是推行领导干部“包村负责制”。疫情发生以来,该县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持续推行领导干部包村工作机制,由县级领导、相关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场主要负责人等每人包1个以上行政村,对所包村“两业”扶贫工作牵头抓总,组织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成员等全面排查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指导和推动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和外出就业。二是推行帮扶干部“包户负责制”。以“大走访、大宣传、细排查、细落实”活动为切入点,结合“产业扶贫集中帮扶周”走访,全县2160名帮扶干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方式,逐户向贫困户宣传解读“两业”扶贫相关政策,全面摸清贫困户产业发展和务工意愿,并由帮扶干部跟踪督促贫困户尽快完成进栏补栏、进苗定植以及奖补资金申报等工作。截至3月,全县贫困户申报发展长效产业4275户、完成苗木定植3234户,发展短效产业9090户、完成种苗进栏7971户;申报产业奖补7304户,资金达1166万元;全县因疫情影响滞留在家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达到“清零”目标。

三、精准服务,大力实施战疫情促脱贫“组合拳”。围绕产业服务和用工需求,全方位为贫困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切实提高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能力,实现稳定就业。一是提供全方位产业服务。技术服务方面,组建了柑橘类种植、毛竹低改、家禽养殖3支农业技术服务队,分产品编制了简单实用、通俗易懂的种养技术资料,分批次到各乡镇开展课堂培训,深入到基层一线实行“点对点,面对面”现场教学,及时帮助指导贫困群众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农村致富能人等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技术服务优势,因地因需做好技术指导,助力贫困户走出一条持续增收的发展路径。产销对接方面,在巩固原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以消费扶贫为抓手,重点组织动员各类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商场、超市等社会力量,与贫困群众进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积极联络协调三峡集团、瑞林公司等中央、省定点扶贫单位集中采购扶贫产品,已联系并落实采购金额2820万元。贷款融资方面,对符合申贷条件、有贷款意愿自主发展产业的贫困群众给予免担保、免抵押和财政全额贴息优惠政策。对产业规模发展较大的贫困群众给予“惠农信贷通”资金扶持。对因疫情影响出现还贷困难的贫困群众,给予延期或续贷。二是提供保姆式就业服务。开展疫情防控对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的专项排查活动,广泛宣传园区就业优惠政策和企业招工信息,帮助贫困劳动力获取合适岗位。同时,不断优化招工服务措施,对因疫情影响不能返工返岗的贫困群众,积极协调计划返岗人员,确保在外务工贫困群众能够有序、安全抵达务工企业。对不愿外出就业的贫困群众,积极引导到园区务工或通过农村保洁员、生态护林员、农家书屋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就近就业。对有意愿在园区企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由乡镇统一安排专车,到园区企业办理入职手续,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截至3月,先后引导贫困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22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