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正文
【联防联控江西在行动】一束光的力量——追记牺牲在抗疫一线的江西省奉新县柳溪乡东庄村村民罗付光
2020-02-23 15:56 来源: 新华网

 

微信图片

袁川、晏伟、唐甜红、徐旻

一束光,在晴好的天气里,你仿佛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要在黑暗中,寒夜里,困顿时,你看见它,就如同看见了美好和希望。

罗付光,奉新县柳溪乡东庄村化利组村民,牺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年仅55岁。

为身边人、为集体贡献力量,罗付光犹如一束光,照亮每一张遇见的面孔。他虽然走了,但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他的精神在东庄村播下了一粒种子,在光的照耀下生根发芽。

2月15日,寒潮来临,天上下着雨。罗付光早上5点多就起床了,他先进了厨房忙碌,为家里人做好了早餐。“早饭我已经做好了,还早呢,你再睡一会。我今天要去守卡点,先走了。”他走到房间跟还在睡觉的妻子轻声说。

七点半左右,罗付光先到了卡口,和值夜班的村民交了班。像往常一样,先烧好了热水,给火盆里续了柴火。帐篷慢慢暖和起来,一同值守的罗友水、罗友信、罗友发三人陆续到了。

下午17时15分许,罗友水走出帐篷巡查周边情况,罗付光等3人在帐篷里查看过往人员登记台账。风渐渐大了起来,帐篷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罗付光担心帐逢被吹坏,赶紧站起来,紧紧抓着帐篷中间的横向骨架钢管。突然间,风骤然大了起来,他连同帐篷一起被推入了路边河道中。

一同执勤的其他3名村民赶紧跑下河,同时拨打了120电话。到了河中,发现他静静的躺在河中,头上冒着鲜血。18时30分,经全力抢救无效,罗付光停止了呼吸,生命永远定格在疫情防控一线。

集体的事都想出份力

罗付光的父母都是老党员,家教很严。但在父母的教育下,罗付光有着自己质朴的情怀和价值观,天大地大公家最大。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集体的事最紧要”。

1月26日以来,为了防止疫情输入,东庄村设立了3个卡点,每个卡点安排4个村组干部,严防死守。罗付光听说村里设了卡点值守,就到卡点看了看。

村里在微信群里发布了招募志愿者的信息,罗付光第一时间找到村民小组长罗友清报名。“村里现在回来这么多后生,让他们多做点。你儿子刚回来,他参加就可以了,你身体本来就不好,这次就不要参加了。”罗友清劝他。他看组里不同意,就特意跑到村委会,要求参与一线卡口执勤。“卡点值守一守就要10个小时,我当时就没同意。可他总说自己作为村里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加入,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罗友清一边说,一边用手背揩了下微微泛红的眼睛。

很快,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125名村民报名参加值守。虽然是大家轮班值守,但只要有时间,罗付光也会主动到卡点来。值守队员不管谁有急事要办,他就临时帮忙顶班。连续十几天,值守点上,天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村民劝他休息一下,可他总是说:“苦点累点不要紧,只要大家好就好。”

在卡点上,他忠于职守,按规定办事,严控车辆和人员出入,即使亲朋好友要过卡点,他也坚决说“不”。隔壁港尾村的袁根德和他认识二十多年了,知道轮着他值守,骑着摩托车想到东庄村来串门。罗付光劝他:“现在疫情防控,要少出门,少串门,不要到处跑,你还是回去吧,疫情结束,天天来我家吃饭都行。”

到了正月初八,乡里筹集到了两顶救灾帐篷,送了一顶到东庄村里。从居民家拉了电线,值守的村民们过上了有灯有热水壶有电暖的“好”日子。“这个帐篷好,晚上还能轮流打个盹。”手摸着帐篷,罗付光笑着说。

卡点执勤之余,罗付光还每天巡回在村组道路上提醒村民做好居家隔离。遇到扎堆烤火聊天的村民,他总是极力劝散。

2017年,村里开展新农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是第一步。他主动找到村委会,表示全力配合村里工作,带头拆掉了自家的猪牛栏,清理房前屋后杂草杂物、积存垃圾,并主动参加维修道路,义务种树等等。对不情愿拆除猪牛栏的村民,罗付光还主动上门耐心劝解做起了“调解员”。在他的动员带领下,化利组20多户村民,拆除了猪牛栏40余个,600多平米,新农村建设在全乡走在了前面。

“只要是村里的事,都不用和他说,他主动就会来,真就像是我们村委的编外人员。”叶建国说,2008年冰灾、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修路、修桥等等,他都热心参与,帮村里做了不少义务工。

邻里的事都乐意搭把手

“真是一个好人,一股子热心肠,就这样没了,太可惜了。”村民们提起罗付光感到惋惜和不舍。“从小我哥哥就机灵,学啥都快,干啥都精,只要他会干的,能干的,人家有需要,他都乐意搭把手。”弟弟罗付昆说。

1996年,县里倡导村民种香菇,他带头响应,认真学习了种植技术,当年赚了一点钱。到1997年,村民都跟着他一起种,他把种植技术手把手的教给其他村民。打穴接种、发菌管理这些细致活、技术活,要长时间待在养殖棚,湿度高、温度高、气味刺鼻,条件艰苦。“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进棚,太苦、太累,气味还刺鼻,一进去就掉眼泪,受不了。”罗友芳有些感慨,“但他只要有时间就抢着帮大家做,家家户户的棚他都进去指导,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

罗友芳还记得刚分田到户,他们家兄弟姐妹多,弟妹们年龄都还小,田里的农活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只要有空,就来我家帮忙,插秧、打禾、耙田,那几年帮了我们家很大的忙。”八九十年代他家建房时,罗付光义务帮工了一个多月。罗友芳说着说着,鼻子有点酸。

他是远近闻名的厨艺高手,但凡是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他总是第一个跑去帮忙。他为人细心周到又本分,久而久之,大家都把后厨交给他,省钱又省心,主家完全不用操心。而这些,他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

罗付光有一手配制金创药的祖传活。村民有个跌打损伤的总是找他帮忙诊治,他有求必应,从不收费。罗友清开辆农用车到村里的七里山电站干活,回来发动车子时一不小心,车手柄磕到了鼻梁上,顿时鲜血直流。罗友清丢掉车手柄,用卫生纸摁住鼻子,往村庄里一路小跑。经过罗付光家门前时,罗付光正准备出门干活,看到罗友清满脸鲜血,赶紧把他搀扶到家里,用金创药帮助止血。

罗付光常说,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今年1月,村民罗有平骑摩托车不慎摔倒,人事不省,路人看到大声呼救,罗付光听到后立即跑来,先用金创药止血,再拨打“120”请求救助,还陪着家属将罗有平及时送到了乡卫生院抢救。

几十年来,罗付光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实际的行动,把自己活成了雷锋的样子,在东庄村民中留下深切的怀念。

他有一个响亮的绰号“木伢子”

罗付光人聪明,做什么事都爱动脑筋,很快就能摸出一些决窍。但村里却经常有人说他是“木脑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长辈叫他“木伢子”,慢慢的,同辈叫他“木哥”,晚辈们也叫他“木伯、木叔”,越叫越亲热,以至他的大名倒被人忘记了。

罗付光家庭不富裕,还住着上世纪90年代做的土坯房,平时和妻子郭忠连靠着自家7亩田生活,农忙之余做点零工贴补家用。因为家庭困难,儿子罗有幸31岁了还没能成家。

1991年,村里开通温沙坪自然村公路,他不计任何报酬,义务劳动20多天。2017年3月,小山村里迎来一件喜事。按照全县发展旅游事业规划,一条横跨东庄村,长29.6公里宽近7米的九百旅游(百丈山-澡溪九仙温泉)公路项目正式开工。按照设计规划和国家补偿标准,在项目实施前,因修路被占用农田的村民都得到了相应补偿。在施工时,工程队发现村里有一处上坡路段,如果按原来的规划方案施工,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施工方临时决定将这段路往外侧移动3米。

这一改变,落到了罗付光的农田上,按照新的方案,要占去他家半亩田。“这新占用的农田,因为不在原规划设计中,所以也没有补贴。”村民小组长罗友清说,“我当时觉得有点难以启齿,这可是他家最好的一块田。他也可以不答应,毕竟也不在规划设计方案中。”罗付光却二话没说,满口答应了。他说:“修好了路,大家都得利,我吃点亏不要紧。我要是太计较,可能路就修不成了,那我们村里人就要吃大亏了。原来没规划要征我家的田,肯定就没预算,我说要补贴,村里也会为难。”

东庄村满山的毛竹,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上山的路不方便,要修一条爬山路,需要在他的林地里开一条路,他也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妻子对他的举动不理解,他乐呵呵地说,“修桥补路是好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只要是为大家好、为村里好,他总是先人后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村民叶建国感叹道。

2月17日,在罗付光家中,柳溪乡党委、政府为他举行了一个简单隆重的吊唁会。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除了直系亲属外,村里只派了4个村民代表参加。村民自发募集了2.6万多元捐款。

“大家戴好口罩,少串门,少聚集”,东庄村的战“疫”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王玉梅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