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糖画
2020-02-14 09:20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糖画颇受小朋友喜爱

       

做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作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老艺人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石板为“纸”,提顿放收之间,振翅欲飞的蝴蝶、张牙舞爪的蟠龙、憨态可掬的熊二瞬间惟妙惟肖完美展现出来。

糖画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糖灯影儿”。据考,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坚瓠补集》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称之为“糖丞相”。

由此可知,最早的糖画是先塑模再用糖稀浇铸的,这极大地限制了民间艺人的想像力和创新力。不甘心中规中矩的民间艺人创造性地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会贯通,不再使用印铸模具,而是直接操小铜勺,舀糖稀在石板上描绘出变幻无穷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文臣武将等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糖画艺术。

王要红是吉安的一位糖画艺人,今年50岁的她从事这门手艺已经20多年了。现在,她在某商场开了一家糖画艺馆,师傅就是她的爷爷王家其。

她回忆说,爷爷是从湖北逃难到吉安的,因为没田没地,就干起了糖画营生。那时的糖画艺人是走商。爷爷每天起早贪黑挑着一副糖画挑子走街串巷。挑子的一头是熬糖的炉子,一头是绘糖画的石板和“转糖盘”。随便在哪个街头巷尾放下挑子,挑子旁不一会便会聚集一大群人,有缠着爸妈叫嚷着要吃糖画的,有怀着好奇心看爷爷绘糖画的,更多的是凑热闹的,里三层外三层“吸粉”无数。那时用的糖是白砂糖或者红糖,加上用的是木炭生火熬糖,火候很难掌控,熬糖成为了难度最高的环节,糖熬生了,绘糖画则不流畅,糖熬老了,糖画则带苦味。

更有意思的是,糖画与别的生意不同,有条不成文的行规,就是用转盘赌糖画,也叫“转糖”。规矩就是“先付钱再转,半转不算,老少无欺,请勿玩耍”。转盘是一块正方形的木盘,中间有轴,轴上横着转棒,一头坠着指针,转盘四周画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图案。

“转糖”赌的是运气,复杂的简单的糖画价格一样,转到哪个图案付的都是一样多的钱。当手拨动转棒开始旋转,孩子们最希望转到蟠龙、花篮、孙悟空等糖画造型,因为蟠龙图案用糖最多,制作也费工夫。最不希望转到的是糖饼,用铜勺从热糖锅里舀出点稀糖,然后在石板上快速绕几圈就完成了,又方便,用糖又少。但不管转到什么,孩子们的快乐还是有增无减,因为那糖画的香甜总是让小馋猫们垂涎三尺。

时过境迁,如今王要红做糖画也一直与时俱进,用的糖是麦芽糖,干净又卫生,颜色好看,口感也好。图案也由原来的二三十种,增加到上百种。既有传统的十二生肖、神话人物、花鸟虫鱼,又结合流行趋势,新创作了人名糖画、火爆动画片人物(比如奥特曼、熊二等等)。

糖画和绘画不一样,做糖画没有底稿。因为是用糖来绘画,糖凉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所以“下笔”就不能停。每次创作新糖画时,王要红都要用铅笔在白纸上练习,设计好糖画的走势转承,类似“连笔画”。等到起笔收笔都烂熟于心后,她才开始实践操作。

采访她的那天,她现场给我演示了几种糖画的制作。舀起熬好的糖稀,她调整好呼吸,轻轻磕一下勺底,迅速提勺游走起来,金黄透亮的糖稀听话地在她的手下迂回盘转,或急促或舒缓,不到一分钟,一只凶悍神猛的老鹰就做好了。旁边玩耍的几个孩子也被吸引了过来,如同看魔术表演一样惊奇地看着。

本以为王要红凭借这20多年的老手艺,收入肯定不错,可她却是一脸无奈的苦笑。原来,舶来品棉花糖对糖画的冲击很大,由于现在的棉花糖工艺改进,原来单一的球状体已经转变为多色布娃娃模样,迅速博得孩子们的喜欢。万般无奈之下,王要红在坚守糖画的同时,不得不兼营糖葫芦、棉花糖制作。

传承400余年的古老糖画技艺路在何方?告别王要红后,我深深陷入沉思。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