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社会> >正文
心中的光
2019-12-31 09:18 来源: 吉安新闻网—吉安晚报

芦文娟

2003年1月,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父亲递给我一张纸条,叮嘱我小心保管,并让我带着这张纸条找到时任吉安晚报总编辑的曾宪捷。这张纸条便是父亲托人“找关系”,开的一张实习介绍信。

父亲是一个农民,母亲也是。为了培养我,他们实在是费心又辛苦。这张介绍信上,虽然只有简单的两行字,可我却一字难识。父亲辛苦“谋”来的这张纸条,开启了我走进吉安晚报的大门,也激发了我的奋发之志。

这之后的每一个寒暑假,我从大学回来吉安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吉安晚报“实习”。这里有我新闻实践的启蒙老师们,我跟着他们学采访,学写稿,到后来,自己也能独立采访和完成稿件。记得最早的新闻稿件,其实是手写在稿纸上,就这样一夜之间变成第二天报纸上的铅字。

条件艰苦,心怀大爱。在我实习的时候,吉安晚报就开始策划资助寒门学子的报道。于是,我也做了一回好人,把第一次实习赚的70多元钱稿费,全部捐助给自己采访过的那个孩子。

当时想过和他保持联系的,倒不是因为帮助过他,而是因为想一直关注他的成长。但如今,我已不记得他的姓名。

这简单到有些无趣的故事,却是吉安晚报给予我的温暖之光,而我,不过是在传递而已。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广东就业。每次回到家,我都会去看一看吉安晚报。在外工作的4年中,我经常通过中国吉安网,打开吉安晚报的电子版。每当读到家乡发展的新闻,我都无比激动。每每看到推出的民生新闻采访策划,我都渴望能加入其中。

我要回吉安,我要回家,我要用我的镜头和笔,记录吉安的故事。

算不上放弃高薪。一封辞职信、一张回家的车票,简单的东西里,有一种自己也说不上来的力量,毅然决然。

2010年初,我来到久别重逢的吉安晚报,真正开始了在吉安的新闻职业生涯。

市级媒体的发展之路,远比我想像中困难得多。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之下,吉安晚报人自强不息,积极学习,通过新媒体继续做强民生新闻,持续“为民”发声,编辑推送出多篇100000+阅读量的稿件。其中,探索“媒体助力脱贫攻坚”还得到省、市两级宣传主管部门的肯定,曾帮助受灾瓜农一天销售西瓜2万多斤、帮助困难葡萄种植户连续多年对接市场、帮助贫困养鸡户找到销售渠道……

以前,我以为这是“敬业”。直到看到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我才知道,如果新闻中有百姓,百姓的心里就有我们。这是“新闻为民”的信念之光,指引一名记者的成长之路,也是“新闻为民”的办报情怀,编织出的感人故事。

今天,因为吉安晚报的停刊,仿佛故事走到了结局。然而我想,曾经的温暖与信念,已交织出一道心中的光,永远照亮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王玉梅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