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2019-11-16 17:2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为全面了解我区富民产业发展情况,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根据《2019年度区政协协商计划》安排,按照《关于全力推进六大富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青办发〔2017〕16号)和《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吉青发〔2019〕1号)等文件要求,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开展“发展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活动,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区工作重中之重,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97元,同比增长8.76%,荣获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工作考评优秀县、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一)“六大”富民产业初具规模。全区绿色水稻播种面积约31.5万亩,总产约13.2万吨;井冈蜜柚种植面积约4万多亩,产值约0.4亿元;有机蔬菜播种面积约9万亩,产值超3亿元;茶叶种植面积约0.7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约0.6万亩,毛竹林地面积约5.3万亩,竹加工年产值约0.78亿元。全区富民产业初具规模,其中井冈蜜柚和有机蔬菜在全市都具有一定影响。

(二)产业基础有效夯实。大力培植壮大井岗绿宝、富吉粮油等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29家,益农信息社57家,创建富滩、富田、天玉三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富田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引领农业转型发展。在富田杨柳、文陂荷塘等贫困村发展黄菊、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扶贫。主动融入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1个,品牌建设全市领先,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在富水河风光带和青东公路沿线建立休闲农业基地180余家、美丽休闲乡村20余个,打造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多彩田园风情体验带。现拥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全省十佳休闲农庄3个、全省十佳美丽休闲乡村1个、四星农家乐1个等休闲农业品牌。

(四)绿色生态安全保障。开展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组建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5家,实行统防统治绿色植保。结合农业保险政策,引导全区水稻种植户购买保险,覆盖面积7万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乡镇农产品快检机制,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实施农产品安全检测1500批次,合格率达100%。有效促进了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质量层次不高。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短,产销联接不紧密。种植业主导产业中,水稻有少量精深加工产品,但效益较低;井冈蜜柚等其他产业,仍是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分等分级少,产品附加值低。中草药、菌菇、火龙果、葡萄、稻渔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多点开花,但规模较小。

(二)品牌效应不够明显。农业品牌较多,但品牌整合力度不大,品牌效益较低。实地调研过程中,生产企业、消费者都提出同是井冈蜜柚品牌,但存在许多蜜柚品质不纯、口感不佳、以次充好,且难以追溯的问题。茶叶、香菇、竹笋、油茶等产品“养在深山无人知”,品牌形象不突出,认知度还不高,尚未形成区域性知名品牌,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层次提升。

(三)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我区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小,大量的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合作社大多建立时间不长,有的还不规范,有的有名无实,组织化程度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较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仍有一定的欠缺,三产融合发展不够,产品产业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辐射带动农民致富能力不强。

(四)保障措施还不到位。资金投入还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如富田、值夏、富滩等地存在内涝干旱等问题,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调研还发现,土地流转时间短、产权交易还不规范,农村土地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碍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到位,农业保险覆盖面太窄,农业专业人才匮乏,科技、人才、资本下乡等要素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一)注重产业规划,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一要注重富民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调研,依托我区产业发展的气候优势、富民产业发展基础和政策优势,培育扶持壮大富民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找准政策接入口,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政策,大力推进乡镇、村级产业聚集和联动发展,引导乡镇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加快产品要素聚集。

二要做大做强六大富民产业。在稳定粮食产能产量的基础上,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落实好全省农业结构调整“1+9”行动计划,并将优势品牌产业发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深入推进“六大”富民产业“四化”发展,推进循环农业和林下经济发展。

要发展富民特色产业。推进农业富民特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火龙果、稻渔、稻虾、稻蛙和菌菇等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业,对农业企业研发或引进的,如金丰家庭农场企业培育引进的火龙果,绿佳源有限公司正在引进推广的柑桔,富田子平菌茹基地培育生产的菌茹产品等有发展潜力的新品种进行扶持推广,鼓励支持个性化产品生产,促进特色乡土产业蓬勃发展。

(二)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提升品牌价值

一是抓好产品质量管控。要从产业选择和培育、产品生产和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加强质量管控,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机制,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标准管控。

二是加强品牌宣传与合作。要深入挖掘青原农产品品牌品质内涵,给农产品穿上文化的马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大力推进绿色大米、井冈密柚等产品融入井冈山品牌农产品发展战略,加强宣传推介,加快媒体融合,加大品牌影响,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做强特色农产品品牌。

三是挖掘潜力品牌产品。充分发挥我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优势,着力挖掘青原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品牌,东固茶叶、东固冬笋,绿壳鸡蛋,香菇、竹荪、火龙果等特色产品,加大对外宣传营销力度,对内质量包装提升力度。

(三)拓展产业链条,增强产业辐射带动力

一是拉长产业链。不断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引导井冈绿宝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项目,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探索推广富田镇推行的党建+农业农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联合体模式。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精深加工和农产品物流销售企业,有效推进农产品加工、贮藏、冷链物流等产业开发,提升农业产业链。

二是培育创新链。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一区八园”一体化发展,大力培育引进、示范推广符合本地种植,农民又能接受的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

三是提升价值链。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打造提升青原区多彩田园风光带和多彩森林精品节点,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围绕渼陂旅游集聚区、东固、富田、青原山等旅游景区打造以农旅、文旅结合为核心的生态“田园旅游文化品牌”特色产业集群,定期开展极具青原特色的农民丰收节,东固晒冬节、桃花节、桑葚节等休闲农旅活动,培育发展乡村民宿、文创农业等富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特色小镇带特色乡村经济发展新格局,扩大青原农旅融合发展知晓度、美誉度。

四是延伸服务链。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建设,重点打造赣农宝、益农信息社、井冈绿农网等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培育鼓励城镇电商和农产品连锁销售公司进镇入园,进村入户,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使之真正成为服务农民,销售农产品的重要平台。

(四)强化政策扶持,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积极争资跑项,整合涉农资金,改造提升现有的富民产业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加大农业富民产业发展扶持奖补力度。建议区相关部门参照《关于印发青原区重点扶持菌菇类特色产业发展的办法(试行)的通知》(吉青农字[2019]81号,相应出台扶持其他农业富民产业发展的奖补标准和措施,促进我区富民产业“质”与“量”同步提升。

二是做活农村土地文章。一要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平台,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制,有效指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流转市场,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等改革事项,保障土地合规流转和合理利用开发。二要积极试点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形式多样,符合实际的入股方式,鼓励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比如可总结借鉴富滩镇张家渡村“党建+旅游”、富田镇杨柳村“党建+脱贫攻坚”发展经济模式。三要推进产业用地服务。因地制宜做好产业用地供需对接,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盘活低效闲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收集整理好如“四荒地”等闲置用地,采用土地银行、建立以土地股份为基础的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来进行土地流转,为设施农业、民宿康养等产业建设配套服务。

三是健全风险保障机制。一要建立风险预警预报制度。区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信息新媒体建设,及时向农企农户传递新品种、新技术、市场信息、产品质量防控要求,并建立高效及时的病虫害防控服务体系。二要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本地信息网站对外宣传青原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三要加大农业保险的参保面。区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保险公司及有关机构的协调,加大我区涉农保险覆盖面和增加保险品种,适时建立农产品风险补偿机制,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制度。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重视程度,提高农技人员待遇,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条件,拓展发展空间。二要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各类“工匠”,建立完善“专家+农业技术员+乡土田秀才+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壮大创新创业群体。三要挖掘本乡本土人才,支持引导如菌菇、蔬菜、火龙果、柑桔、稻渔养殖等本地产业带头人和返乡下乡人员发展生产,服务乡里,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