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东固红军古井
2019-10-18 09:5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红军古井      

■钟庄炎

在青原区东固畲族乡老街,有一口水井,名曰“红军古井”。

1929年2月18日,朱德、毛泽东率领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辗转来到东固。东固人民载歌载舞,燃放鞭炮欢迎。当时的朱毛红军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身上长满虱子。东固妇女立即组成洗衣队,在取水方便,靠近古井的街道两边,起炉作灶,烧水给红军洗澡。把他们换下的衣裤用开水浸泡,烫死虱子之后再洗刷干净。东固群众还组成输送队,在古井边杀猪宰牛,送去慰劳红军。

朱毛红军在东固经过为期八天的休整之后,又离开了东固。离开前,红军安置了三百多名伤病员,还留下了一批干部协助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工作。腿部负伤的毛泽覃留下来一面工作,一面养伤。组织上委派他担任东固区委书记,并派贺子珍的妹妹贺怡一边搞妇女工作,一边照顾和护理毛泽覃。

过了一段时间,有的红军伤养好了,被安排在老街被服厂和袜子绷带厂工作,主要为红军生产军服和医疗用品。东固区委设在老街忠义祠,离古井不远,贺怡经常来井边洗洗涮涮。她偶然注意到,人们把挑来的水桶,直接用井钩吊到井里去取水,这样水桶底部粘上的泥土和污垢就沉入井底。久而久之,井底已经积了厚厚一层淤泥,使井水有一股铁锈味,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贺怡还发现,青砖砌成的井沿由于经年累月地磨损,变得凹凸不平,稍有不慎就有掉下井里的危险。

贺怡将此事向毛泽覃反映,毛泽覃认为这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清洗古井,消除隐患,刻不容缓。他立即从被服厂和袜子绷带厂抽调六名红军(东固人对红四军留驻东固人员统称为红军)对古井进行清洗。

要洗井就必须把井里的蓄水排出井外,把沉积的泥沙与杂物打捞上来,而且排水的速度要快,慢了,泉水不断涌出,就永远排不干。其时六名红军组成三对搭档,每对搭档由一人吊水,一人倒水,轮班上阵。

洗井战斗开始了,吊水的红军手握井钩,站稳桩步,甩动臂膀,几下功夫就把一桶水吊上井沿,倒水的红军一把将桶接过手中,快速倒入排水沟。霎时间,“哗哗”的泼水声;“嘿哟!嘿哟!”的号子声,还有围观者有节奏的“红军把力!红军把力!”的口号声响成一片。第一班干累了,第二班上;第二班没劲了,第三班上。如此轮番上阵,井里的水位迅速下降,差不多要见底了。这时需要一人下到井里,用铁勺把淤泥和杂物舀进桶里吊上来。虽然古人建井时在垂直的井壁上砌有几处凹点,供洗井人踏脚下井,但几个红军还是有点望而生畏,欲找绳索把人吊下去。这时,有个身材颀长,操湖南口音的红军,他二话没说,赶紧脱下衣裤往街边一丢,只穿一条裤衩。他两手撑着井沿,一个“仙女临凡”,身子往下一降,叉开的双腿便稳稳当当踏进了凹处,然后手脚协调配合下至井底,其动作娴熟、利索。他马不停蹄,快速将淤泥和杂物舀入桶內吊上来。淤泥舀完了,井底清理干净了,又垫上一层有过滤和净化水质作用的木炭,木炭上面再加一层鹅卵石。干完这些,他又手脚并用蹿了上来。人们啧啧连声,交口称赞。

第二天,毛泽覃请来泥工,用河石砌了一圈井沿。又请木工做了一只圆耳吊桶,还请擅长油漆的农协会员刘洪顺,给桶刷上桐油,这样既防水又耐用,置放井沿,用作下井的专用桶,避免了泥沙和脏物掉入井內。人们站在新砌的井沿上吊水,平稳牢靠,再也不用害怕会掉下井去。从此,东固街上的居民用上了清洁卫生,味道甘甜的井水。

那位下井的红军,参军前是煤矿挖煤工,名叫唐生週。他随红四军来到东固,被安置在东固养伤,伤愈后安排在被服厂。由于他以前下井挖煤,练就了下井的硬功夫,这次洗井才得以一显身手。他在被服厂学到了裁缝手艺,被服厂迁走以后,他留在东固靠裁缝手艺谋生。后来国民党进占东固,他因有东固唐氏家族势力的保护,得以幸存下来。解放后,他在东固缝纫社当裁剪师傅并带徒传艺。他手艺高超,颇受人们敬重,都习惯地喊他“红军师傅”。后来历次清洗古井,他都积极参与,并担任下井角色。

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记毛泽覃、贺怡、唐生週等红军干部战士洗井修井的功绩,东固民众将此井命名为“红军古井”。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