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变奏曲
那所房子的确是破,破到什么程度呢?说到那所房子,有一个比较长的名字,叫做“烧屋里膳下”。什么意思?这得先搞清楚里面的两个概念:一是“烧屋里”,二是“膳......

“你是出生在一座破房子里的”,这是母亲生前时常跟我提起的一句话。

那所房子的确是破,破到什么程度呢?说到那所房子,有一个比较长的名字,叫做“烧屋里膳下”。什么意思?这得先搞清楚里面的两个概念:一是“烧屋里”,二是“膳下”。

先说“膳下”。“膳下”,在我们乡下的方言里指厨房,也就是弄饭吃的地方,包括餐厅也是混搭在一起的。但这是狭义的概念,广义的“膳下”泛指类似厨房的低矮棚屋,包括厨房、猪牛栏、灰舍、鸡舍、旧式厕所等。

再说“烧屋里”。烧屋,就是大火烧过的房子。这栋房子原本是我们的祖屋,存世了多少年我不知道,祖父生前也说不清楚,反正很早很久,很有历史。当然,相比于旁边的那栋“老屋里”,它的历史又要短很多。既然提到了“老屋里”,那就顺便也说说它。“老屋里”的历史是与村庄正中央的宗祠相当的,根据族谱记载,宗祠是在雍正丙午年重建的,老屋里也是在那年同时建的,至今将近三百年。由于家庭人丁兴旺,“老屋里”容纳不下了,于是在“老屋里”北侧青龙头上兴建了这栋后来被称为“烧屋里”的房子。祖上建这栋房子的时候,是花了血本的,规模在村庄里是列在第二位的,但比规模列第一位的据说早了一百多年,叫做“一厅四房”。通常的房子是一厅二房,也叫“三开间”,俗话谓之“正房”。那么“一厅四房”叫什么呢?叫做正房带两厫,我们的方言也叫做“一厅二房带两匹膳”,换句话就是“五开间”。这么大规模的房子,当时是村上最为轰动的事情。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传到我父亲这一辈上,一个堂伯父娶的妻子竟然患上了精神病,某天点了一把火,把这栋给祖上挣过脸面的大房子给烧得仅留四壁。从此,这所大房子就成了“烧屋里”。

那时我父亲刚刚初中毕业,在吉安农业学校读中专。原本一大家子都住在大房子里,可寒假回家的父亲竟无处可居。父亲四兄弟,他排行第三,大伯已婚并生育一女一子,二伯也已婚但尚无子女,叔父比父亲小三岁,刚读初中,同样无处可居。就祖父母而言,这么一大家子总不可能露天安身吧,于是就和家族中人商量,大家一起将“烧屋里”清理出来,利用尚可支撑的四面墙壁,借债在“烧屋里”搭建膳房,让儿子们临时安身以避风雨。

父母是1962年结婚的,他们的洞房就设在“烧屋里膳下”。于是,我就出生在这座烧屋里膳下,直到1975年冬天搬离。母亲生前经常说起在“烧屋里膳下”居住的情形:夜里经常担心那几堵被大火烧过的墙壁突然倒塌,因此战战兢兢地在里面度过了十几年。

在祖父这一辈中,儿子最多,因此住宅的压力最大。大房子被烧后,虽然为儿子们解决了临时安身之所,但并非长久之计。为了居住一劳永逸,祖父母一边省吃俭用,一边四处举债,在1962年冬天建了一栋房子,后来叫做“新屋里”,就建在“烧屋里”前面。由于资金不够,仅仅搭起了房屋的架子,无法入住。后经几年的增补,最终在1969年冬天将几个房间的楼板铺齐后,将这栋“新屋里”分配给四个儿子居住,一人一角。于是,我们兄弟几个随着父母搬到了“新屋里”住宿,却仍在“烧屋里膳下”做饭用餐,过起了厨房与宿舍分开的日子。

1973年,随着四弟出生,父母也感觉到了住宅的压力。那个时候,全家六口人,挤在祖父母分配下来的一角房屋里,两张老式床一摆,几乎没有转身的空间。于是,在叔父找到父亲商量一起把“三房”建起来的时候,父母咬牙也兴建。所谓“三房”,就是一厅二房的第三个房间,也即正房之外搭建一厫,我们的方言叫做“批膳”,也叫“做三房”。后来,母亲经常回忆说,“我用三块钱把三房做起来”,意思是那个时候父母手头仅有三块钱的积蓄,建“三房”的其它费用全靠四处举债,花了多少年还清这些债务,我和弟弟们完全不知道。建“三房”花了两年时间,与叔父一家一半。在基本完善里面的设施后,于1975年冬天将厨房从“烧屋里”搬到了“三房里”,结束了厨房与宿舍分开的日子,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变得安稳,虽然窘迫却也安逸。

也就是在这一年,父亲担任大队会计。1977年,父亲在村庄上主持包产到队,将全村分成两个生产队,将每亩地的粮食产量承包给两个生产队,除上交国家的公粮、定购粮、派购粮外,其余按劳分给各家。1979年,又主持包产到组,将生产队分成几个生产小组,确定每亩地粮食产量承包给各个生产小组。1981年,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生产好转了,经济改善了,家庭积蓄逐渐增多了。1982年秋天,父母又决定兴建属于他们名下的“新房子”,至今这栋房子位于“烧屋里”北侧,也已历经三十多年风雨了。

1984年8月,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住的是单位分配的公房。开始不要钱,后来略微收点租金,再后来租金逐渐提高。到1998年,单位不再分配公房了,于是自己筹资购买了商品房;大约住了十年,又筹资换了一套商品房,由单套式改成了楼中楼式。这种住房更换,给自己的感觉是越来越舒适,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给自己单独开辟出一间书房来,我给书房取了个名字:自牧斋。于是,从此自号“自牧斋主”。

2001年,在家务农的二弟申请建房,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在父母所建旧宅前面动工兴建了一栋现代小洋楼,前几年又花精力与经费作了一番新的“打扮”,更显时代特色。

2005年,一直在广东中山深圳等地做“广漂”的四弟,花了几万元积蓄在县城相中一套房子后,也把它买下了。

老母亲从乡下来到县城,在四弟那里住了几年,又到我那里住了几年。但她总住得不安心,时常偷偷地叹气。我明白她叹气的原因,便去问在县城开蔬菜行的三弟:你打算什么时候买房子?不久,三弟就在县城文峰北大道一个楼盘买了一套房。听说三弟买了房子的第二天,母亲就迫不及待地让我们陪着她去看了三弟的新房子,脸上绽开的笑容成了一朵永不凋谢的灿烂之花,当年除夕的年夜饭我们就在三弟的新家里团圆。

五年前,二弟筹资,为我那在县城工作的侄子按揭了一套房子。此时,行走十分困难的母亲又硬撑着羸弱的身躯,过去“视察”了她孙子的新居,脸上的欣喜与满足,比她当年做“起三房”和“新房子”时还要更多几分。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