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支部撬动大产业——吉安县实施乡土人才“十百千”工程侧记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19-08-29 10:4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刘亮  胡颖

宽5.5米、长2公里的进村水泥路直达基地,1000亩果园架设滴灌设备,分拣中心内村民忙着装箱运输成熟的百香果……偏远的小山村焕发了新生机,这是吉安县乡土人才“十百千”工程在大冲乡森塘村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从“软弱涣散”到“产业兴旺”

大冲乡森塘村是个远离县城的小乡村,全村468户、1706人,村里缺少支柱产业,贫困笼罩下的森塘村一度人心涣散。

为带领村民致富,森塘村支书张月华多方打听,找到当时还在广西种植百香果的刘旭程,请他回乡带头种植百香果。“要把老少爷们组织起来干点事,宁肯干穷了,也不能等穷了!”

就这样,在森塘党支部的引领下,2018年4月,天一生态种养合作社正式成立,随之而来的是“工票制”的推行,务工人员凭劳动获取报酬,满5000元可折合一股“创业股”,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缺资金的问题。工票除可以折合股份外,还可以用来在合作社买灌溉用水、果树苗和水利管线,同时,每名贫困户还拥有1股“原始股”。

有能力的扶起来,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发展产业得“现金”、入园务工赚“薪金”、资金入股得“股金”;扶不了的带起来,每年给予不低于股金10%的固定分红。目前,大冲乡百香果种植面积达2400余亩,共吸纳650户贫困户入股,231户贫困户在基地长期务工。

该县大力实施“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把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今年3月,带富能人刘旭程向乡土人才协会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森塘村党支部培育乡土人才带头发展产业模式只是吉安县众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对脱贫致富信心不足等现实问题,吉安县坚持把培育乡土人才发展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创新实施“建设十个党员示范产业基地、发展百名乡土人才入党、培育千名致富能手”“十百千”工程,推动建立村集体与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三方共赢。

在该县鼓励致富能人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的形势下,不少乡土人才顺势而为,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把群众组织起来致富兴村,党支部开展工作有了抓手,群众对村集体有了依赖,群众利益与集体利益扭在了一起。

“加入合作社,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可以获得不少收入,还可以到基地打工挣钱,比种地强多了!”油田镇江下村民彭华光说。在致富能人肖高龙的带动下,江下村发展黑木耳种植120亩,村集体经济当年增收5万元,带动全镇发展黑木耳种植3000亩,实现全镇23个村集体经济全部“脱壳”。

“以前都是简单把土地租出去,村集体收益少,群众对党支部有意见,现在支部班子带头种植黄桃,有了好产业,支部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了!”指阳乡长丰村党支部书记黄新庆说道。

从“星星之火”到“遍地开花”

为促进乡土人才“十百千”工程落到实处,发挥乡土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该县组织部门牵头,联合财政、农业、国土等部门,在财政扶持、土地利用、税收优惠、农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乡土人才领办合作社大力支持,释放政策效应。

大力推行村干部或致富带头人带头领办、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动员634名村“两委”干部、248名村小组长、169名村级后备干部以及307名具有领办产业项目实力和能力、有意愿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达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带头领办市场前景好、技术成熟稳定、辐射带动作用强、可示范可推广的扶贫产业。

大力支持创办致富项目,创新建立担保贷款、贷款贴息、产业奖补、产业保险“四轮驱动”金融扶贫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保姆式服务,既扶持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办农业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又向贫困户推出产业扶贫套餐。

县财政以村集体名义安排6000万元专项产业奖补资金,入股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每年可使村集体经济获得10%以上的分红收益;实施县管百名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将100名乡土人才作为县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管理;优先在产业示范村建设电商服务站;引导银行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定点培训、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培训内容延伸到产业一线,为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提供了人才支撑。

(原载2019年8月29日《井冈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