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那些年,赣江很繁忙
2019-08-23 10:1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吉安水运

     

周文轩制作航船模型  

■李梦星文/图

三四十年前,在赣江及其主要支流上,还可看到这样的场景:长长的竹排木排在江面上飘行,木筏子船上的艄公撑着篙或摇着桨前进,一艘艘货船或客船鸣笛航行,拖卷起滚滚浪花;码头上搬运货物的劳工、客船里上上下下的人熙熙攘攘。后来,公路、铁路多了,赣江上才渐渐冷清了,只见一江赣水向北流。

吉安城里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古南塔,民间有个俗称叫“马兰塔”。这“马兰”是什么意思?其实是“码缆”的谐音。江上的竹排和木排要停靠在岸边,就必须用很结实的绳索牵引拴在码头某个坚实的固体上。竹木排在水流中停下,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一般的麻绳会拉断。排工就用竹篾破成长条,结辫子似的结成竹缆长绳,拴在码头的固体物上。“码”是拴住船或木排的意思,用竹缆拴住就叫做“码缆”。古南塔就在江边,又十分坚固,排工们就喜欢把系住竹、木排的竹缆,绕塔体拴住。有时拴几个竹木排或大船,长此以往,就把这塔叫“码缆塔”。这,就是赣江水运繁荣的见证。

自秦军为征服岭南开通了赣江水道,唐代名相张九龄率军民修宽赣粤间的梅岭驿道,赣江就一直为沟通我国南北最重要的水道,千年不衰。最主要的是漕运,是水运的主力。漕专指交纳给官府的赋粮,称为漕赋或漕粮,就是朝廷征收的税粮。古代漕运原意专指漕粮的水道运输,广义引申为通过水道运输物资。据吉安地方志学者汪泰荣先生考证,吉安从唐末五代时期开始成为漕运重地。宋代吉安漕粮数额很大,每年交米37万石,居全国各州军首位。清代同治间在全省仅次于南昌府。漕粮运输,在宋时从赣江入长江,转运河,经汴河到京城;元代时直接运抵通州,运程都十分遥远。明代由民运改为军运,并在运河沿岸南起安徽,北至通州,设有漕仓,采用转运法。吉安漕粮多运至安徽徐州交割。另外,赣州漕粮也须经吉安河段北运。吉安成为江南漕运枢纽,漕船常常接踵比肩,扬帆远航。

还有食盐、茶叶、钱币、矿物以及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等大量物资,在赣江及其支流运输,浩浩荡荡的船只络绎不绝。盐运为水路运输的大宗运项,宋熙宁间(1068~1077),吉州运淮盐年约200万斤,全由漕船运回。明至正德间(1506~1520),江西改销广盐,就是广东沿海生产的海盐,后相沿成习,直至清初。至顺治十七年(1660),吉安年销广盐达300万斤,其它袁、抚、筠、建、洪各州所须广盐也运经吉安。这么大运量的盐运,由北江运抵南雄,再由陆路运至南安,入章水,进赣江,至吉安。吉安自古盛产茶叶,储运买卖自宋代开始由官府管制,明代茶叶运销除满足京城及各地需求,往北销往俄国、欧洲,往东南销往东南亚。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每年江西所出最多达6846万斤,其中吉安纳茶数量占了很大比重。还有苎布、棉布、农桑丝、蔗糖等农副产品和陶瓷。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时期吉州每年上贡的苎布、棉布、丝绢数百上千匹。元代至大三年(1310),江西向朝廷输纳棉布8万匹,而输纳最多的是建昌路、吉安路、临江路。苎布、棉布、丝绢除上贡外,大量成为商品,进入市场,通过漕路运往大江南北,甚至远销海外。此外,竹木及竹木制品,金橘、柑橘等果品,大蒜子、龙须草等农产品等,都是自宋代以来誉满京都、遍销全国的大宗商品,运量也不小。自唐代始,永和吉州窑瓷器成为当时市场的俏货,远销全国各地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陶器薄脆易碎,漕运震动小,装载量大,成为吉安漕运的大宗货物。繁忙的赣江水运业,带动了吉安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回首过去,不由得感叹不已。历史前进的车轮基本甩掉了兴盛千年的大量物资和旅客水运,赣江的功能发生变化,一切繁华都烟消云散。但是,一幕幕曾经的场景并没有从吉安人的心中消逝,有的化作了文字记载在史志和市民的文章中,还有的用固体的物件留下往昔的形态。我和吉安电视台的朱建华记者到采访过后河边乾明巷老宅中87岁的周文轩老先生。他一直在吉安的航运部门工作,听惯了船工号子,看惯了船上的风帆。他退休后执著地做一件事,就是凭着记忆,把当年在赣江和后河里航行过的帆船,一艘艘做出模型来。他选择合适的木头,长年累月地锯刨凿刻各种型号的船,做了大大小小20多艘。最大的1米多长,被博物馆拿去收藏了。看着那一艘艘航船模型,似乎见到当年赣江百舸争流的景象。周老先生乐此不疲,他说,还要继续做下去,就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长久的记忆。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