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礼赞(三章)
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两股钢铁洪流,在巴掌大的宁冈龙市依依相融,浇铸出一面铁打的工农红军第4军军旗,一夜插遍了群山。八百里井冈流出清泉一样的笑。

宁冈会师

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两股钢铁洪流,在巴掌大的宁冈龙市依依相融,浇铸出一面铁打的工农红军第4军军旗,一夜插遍了群山。八百里井冈流出清泉一样的笑。

两双似曾相识又不相识、遒劲有力的历史巨手,握在了一起,接通了中国工农革命的脉膊,掀开了历史风云起伏的一页。

湖南口音和四川口音的辣味,把整座龙江书院呛得硝烟弥漫。毛委员、朱军长彻夜“隆中对”,烟卷上燃烧的深邃思想,绘制出一张“武装割据、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瑰丽蓝图。

红旗烈,战马啸,军民团结反“围剿”。井冈山,从此,跳动成一位诗人平平仄仄、铿锵有力的伟大诗行。

朱德的扁担

层峦叠障,山高路远。八百里井冈在一位湖南籍诗人的诗里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一根竹制的扁担,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裤腿高卷,穿越重重险阻,打破层层围剿,挑粮上山,为中国工农革命的星星之火御寒。

从茅坪到茨坪,五十里山路崎岖坎坷里,一路洒下汗水斑斑。

一根竹制的扁担,貌不惊人,一位战功卓越的将军,跳动着那颗滚烫博大的心。

一根竹制的扁担,默默无闻,身体力行,把“官兵一致、官兵平等”,写在了一滴晶莹流淌的汗水里,写在了从小到大的人民军队的军史里,生动了一段段世代相传的美丽传说。

一根扁担,在军史博物馆,躺成了一段宝贵的精神食粮,供世人细细品读。

八角楼上的灯光

八百里井冈在一阙清丽的宋词里入睡。八角楼上的灯光亮了。一个高大瘦削的身影,把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偌大中国,顺着历史掌心的脉胳,挑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上,细细捧读。

时而沉思苦吟,时而奋笔疾书。《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一部部宏篇巨著,发出耀眼的光芒,从历史边缘一直照到了世界的东方,擦亮了万千迟疑的目光。

一道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性闪电,从诗人冒着烟的指尖划出,劈开层层迷雾,划破重重乌云,迎来黎明的曙色。

中国工农革命从红军战士射向国民党武装反动派的火红炮管里醒来,挺直了划时代的腰杆。

一丝夜的薄凉,把八角楼上的灯光,定格在历史的册页,在亿万中国人心中永久透亮。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