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谁不向往“金庐陵"
2019-07-05 09:0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收获希望

     

金色的油菜  

■李梦星

“千事万事,吃是大事”,“仓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俗语;“吃了吗?”这是千古以来人们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民以食为天”,这是古人云。吃,不仅是人生最大的事,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天有莫测风云,自然灾害和人祸会使得粮食紧缺,吃不饱肚子,这样的事并不偶然,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常发生。于是,人们十分向往有粮食吃的地方。

先不说久远的古代,就说四、五十年前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年龄大点的吉安人可能还记得,江西周边浙皖闽粤等地不少人通过熟人或亲戚,想方设法到吉安来开荒种粮,或伐木砍竹、烧窑打石谋生,就是因为有口饭吃,还可赚点钱。而且有了粮食,就可养猪;菜蔬瓜果不仅可满足生活需要,还可加工成不少副产品。据一位在公安部门工作的老前辈介绍,在1972年左右,江西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清理“盲流”运动,只十几万人的峡江县就集中清理外来人口3000多人,吉安地区无以计数。前文说过,金庐陵的“金”是指金黄的稻谷。盛产稻谷的吉安,是物资贫乏时代人们向往的“王道乐土”。这是讲民间,古代朝廷和地方官府呢?更是重视关系到保障国家粮食供应这一举足轻重大事的庐陵。

清光绪《吉安府志》记载了唐代皇甫湜《吉州庐陵县令厅壁记》所云:“自江而南,吉为富州。庐陵户余二万,有地三百余里,骈山贯江,扼岭之冲......土沃多稼,散粒荆扬。”这说的是唐代的庐陵县,其实全吉州都是“土沃多稼”;“散粒荆扬”,就是粮食销售到长江沿岸的湖北江浙一带。也不仅是唐代,一直到清代千年间,吉安都是朝野认为的富庶之地,是“人人向往的地方”。

现在难以想象古时粮食生产的状况,但从每年提供给官府的粮食数目中可见一斑。据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北宋时期的乾道九年(1173),“吉州一岁运米三十七万余石,合用五百料船六百余艘”,远远超过同书记载的江苏34万石、常州34万石、嘉兴30万石,居全国各州军首位;运往官府的粮食,要用600多条载量500石的船,宏大的气势可想而知。

南宋淳熙间(1174—1190),吉州通判赵善持与他的朋友袁燮说:“今(吉州)八县之民输粮郡仓,斛计四十八万。”赵善持所说更接近事实,约占全省三分之一。还说“时方和籴,吉当十万石”,就是说经常性的官库纳粮每年40多万石,临时性的收购调运和籴10万石左右,并且他还说:“比新守至,籴已足”,就是没有拖欠,很快就纳足了。

北宋时期,京城的粮食主要靠江南提供,每年漕粮在600万石左右,江南西路占120万石,吉州就占了近40万石。南宋偏安,江南的赋税任务更重,江西提供粮食200万石左右,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吉州又占江西的三分之一,约60万石左右。仅吉州一地,就为朝廷提供了近十分之一的粮食,这不得不说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大粮仓”。

据吉安文史学者汪泰荣先生考证,元朝廷不断增加漕粮征收额。因此,元代吉安的漕粮数额比宋代要大得多,虽然实行边远山区以币代缴,但代缴部分不多,进入漕运的漕粮数额还是很多。明代吉安人口和田亩大增,漕粮征收数额也随着大增。据光绪《吉安府志》记载,吉安漕米实征起运,同治间16万多斛,省仅次于南昌府。这样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贡粮供应之地,朝廷必然会格外看重,谁敢轻视?

上交朝廷贡粮的数额,其实只占粮食收成的一部分,更多的在民间。除自家的口粮和饲养禽畜外,还有大量富余作商品粮出售交易。泰和农学家曾安止的《禾谱·序》中谈到民间商贩转销粮食的状况:“春夏之间,淮甸荆湖新陈不续,小民艰食,豪商巨贾水浮陆运,通此饶而阜陂乏者,不知其几千万亿计,朽腐之逮实半天下。”意思是在三荒五月,长江两岸安徽、江浙一带的粮食青黄不接,百姓度日艰难。资金雄厚的商人就收购吉州富有的粮食,通过水运或陆路贩运到缺粮的地方去,运粮的车和船多得不计其数。这是讲宋代,明清之际依然如此,民间有种传说,江浙一带口岸城市的百姓,三天见不到江西的粮船就发慌,担心粮价上涨,买米困难,吉安的粮船就是其中的主力军。

有饭吃还有粮食出卖,这么好的地方,令多少年来多少人向往不已啊。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