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灵山秀水柘溪韵
2019-06-14 08:4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安福柘溪村落  

■黄邦初

今天我们谈的柘溪村,不仅灵山秀水,而且书香悠久。

柘溪村,位于安福县金田乡。因周围山林盛产柘木,原村名称为“柘木”,后因周边群山峻岭,五条山峦汇聚的泉水流淌成溪,故称“柘溪村”。村里大部姓刘,另有黄、王、张等姓村民散居。刘氏分为四大支派,分布在夏屋、燕堂等五个自然村,360余户人家,1200余人。柘溪村因自然景观秀美如画,人文底蕴深远厚重,2012年入选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远眺柘溪村,可看到两座形似狮子的小山,双双跪拜向西仰望;对面的象形山伸出长鼻朝着狮子凝视,仿佛接受狮子的顶礼膜拜,村民称之为“双狮拜象”。周围山峦,似龙似虎似龟、似五指似铜锣似金钩……逼真而形胜,令人惊叹不已!是谁选到这块风水宝地?这就要说到柘溪村的开基祖刘楚翁。

传说刘楚翁致仕后住在甘洛乡的白石,有一冬日他偕儿子进山游猎,遇见一只白狐在风雪中奔跑,于是赶紧放箭射中其后腿,但白狐并未停步,挣扎躲进荆棘丛中。刘楚翁顺着血迹来寻,却没有找到猎物,心中怅然,抬头观望,才发现天平岭周边山势如蟒、山下地形开阔,柘木葱郁,泉水喷涌,禁不住直呼“宝地”,于是刘楚翁率领家人来此定居。来到柘溪村后,又请风水先生相地,发现略有瑕疵。为此,柘溪村村民从山涧疏通了三条小溪入村,并用阴阳八卦配合五行定位挖掘了46口水塘;同时在村头拦坝防止风水下泄,这也是村前土堤从天平岭上蜿蜒而下,也称为“七星堆”的来历。因其工程浩大,村里不懈努力了几代人,才完成这项依山而建、聚水藏气的大事。在灵山秀水的熏陶下,柘溪村人以诗书自华、文章节义为重,逐渐形成了“尚文崇德”的风气。从宋至清,出过八品以上官员56人、秀才92人、举人10人,进士11人,成为安福县赫赫有名的“进士村”,其中以刘笏堂、刘公敬、刘崇文以及刘善良更有名些。

柘溪村规划齐整、布局合理,现遗存有54栋明清民居、11幢古祠、3所书斋以及山角书院、白马庙、竹林寺、进士亭等。整个村庄以刘氏大祠为中心,该祠重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三进二厅,占地800余平方米;内设三个大门、两个天井。祠前有外廊,左右有坊门。祠外檐角高耸,祠内有精美的龙凤、花鸟、人物等浮雕。村里除刘氏大祠外还有不少堂祠、分祠、房祠,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均青砖青瓦、飞檐翘角。连接各祠堂、民居的是四通八达的鹅卵石或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或宽或窄,形成一种封闭、保守,而又与外界相连,浑然一体的建筑风格。民居的门框大部用青石或麻石打造而成,各种图案的砖雕、石雕镶嵌于墙体,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民居之间排列并不严格对距,但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柘溪村面积虽然不大,但道释儒俱全,在传统村落中较为罕见。白马庙位于村西,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主祀菩萨、判官、财神等;竹林寺在村东,建于顺治十二年(甲午1654),主祀观音菩萨。除此之外还有龙王庙、伍子胥庙、大案庙等,千百年香火不灭。说到儒家建筑,最为气派的就是山脚书院。它距村南约半里,与白马寺、竹林寺遥想呼应,是咸丰年间族人刘尔凯捐银而建。书院分前后栋,前栋三层,一层为廊庑,二层为文昌阁,三层为魁星楼;后栋为主祭儒家先贤之所。该院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善,以科第人文、贤哲显贵,堪称民间儒学讲所之典范。

岁月悠悠,柘溪村积淀出许多传统习俗,如春节少不了猪蹄膀、红曲肉,元宵节要耍龙灯,谷雨节炒黄豆下酒等等,但最出名的是“中秋烧塔”,2014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烧塔时,老人和孩子捡砖拾瓦,叠成约3米高的瓦片塔。晚上,月亮刚刚出山就响起锣鼓唢呐,各家自带稻草前去烧火,直把塔顶瓦片烧成通红通红。烧塔就是在心里祈祥纳福,预祝年年风调雨顺、岁岁红红火火。

近年来,金田乡人民政府十分注重柘溪村的保护与发展,合理规划了核心区、风貌管制区以及建设发展区,着力寻找文化古村与美丽乡村的最佳结合点。漫涉村里,人们还能依稀寻见先祖留下来的魂,俯拾到一缕缕梦绕的乡愁记忆。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