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勤政爱民的清河知县李信圭
2019-06-14 08:4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李信圭族谱图  

■刘晓雪

李信圭,字君信,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生于江西泰和,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进士。明仁宗洪熙年间举荐贤良,李信圭被授为清河知县。据《明史·列传一百六十九·循吏·李信圭》记载,当时的清河县地处黄、运、淮交汇之处,地产贫瘠、民风剽悍。当时,很多人都不愿前往这种地方为官。李信圭却欣然奉命。

公元1446年,被尚书金濠荐擢处州如府时,李信圭在清河为政已达22年,他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清河县的百姓。

公元1424年,李信圭上任清河县令。首先接手的事就是漕运。前任知县曾因漕运之役困难重重,上疏请得附近的沭阳县出夫五百助役。而沭阳役夫离家来到清河一二百里,又要出钱,又要出人,衣食住行皆不方便,群众怨声载道。李信圭了解情况后,首先上疏请免其助役,让沭阳代输清河县的部分徭征,这样一来,两县都方便,官民很是满意。

沭阳助役的问题解决了以后,李信圭便开始着手改革当地民风陋习。那时当地百姓,困于生计,好以乘夜纵火或发掘坟冢以泄其忿。李信圭为此拟定了教戒十三条,令里甲百姓书写于木牌之上,每月月初、月中出示儆戒。

又让他们在木牌上写上里甲间勤惰善恶之事,表彰勤善,批评惰恶,此举在民间造成了极大影响,约束和儆戒了一些惰恶者。由此,清河风俗得以改变。

李信圭关注民生,宜德三年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由于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请求朝廷重申先前兵部的命令,限制役夫的征用。在请免助役和整顿民风的同时,还上疏朝廷请免一切防农之务,从而使杂徭所困的清河百姓,渐渐有了发展农桑的条件。正当清河景况稍缓之时,不想又遭大旱,饥民遍野,飞蝗蔽日。李信圭又奔走于上官,请放贷赈济,减缓征派。除去旱灾之外,淮水泛滥更为常事,每逢此时,李信圭便上下忙碌,又是察询民情,又是请求赈济。他家中老母中风在床,但他白天办理政务,晚上侍奉老母,丝毫不受影响。李信圭孝亲敬老,夫妻相敬,兄弟友爱,也为清河吏民作出了表率。

因治行闻知于朝廷,明正统元年(1436年),李信圭被擢升蕲州知州。清河百姓闻讯,出动了500多人赴京上书乞留,朝廷看到李信圭如此得民心,就授予他知州之职,仍留理清河县事。

多年前,清河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府卫卒所夺,但赋税仍由老百姓交纳,此事已有六十年了,清河百姓上告数万次,一直未能解决,李信圭得知此事后上谏皇帝,皇帝奏准还田于民。饥饿的百姓盗食他人一头牛,御史判处八人死刑。李信圭认为这样处理不公,就上奏朝廷,免除了六人死罪。天连降暴雨,淮河水泛滥,淹没了很多房屋、牲畜财产。李信圭加急上奏朝廷请求赈灾,并提出停止每年应上交的物产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师、疏浚河道的役夫之役,朝廷回复同意。此外,李信圭还让县民收殓南北道上死无葬所的外地路人骸骨,并建起三座大冢。从此,人们都知道清河县有位贤德的好官,县民们都引以为幸。

李信圭几十年如一日为百姓操劳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清河百姓,以至县里有公务要办,不必派人追促,只要约定日期,到时全都前往无误。民间发生争讼,李信圭谕之以理,让他们回去反省,往往未等再审,都主动罢讼。

正统十一年(1446年)四月,李信圭再次得到升迁,将赴任处州知府,使者持符来到清河,请李信圭即刻赴任,消息传出,“一邑之民,无少长愚良,皆流涕,愿留不可。”李信圭在百姓的恋恋不舍之情中离开了清河。

史书中略记了李信圭去到处州后的作为:“进耆老问风俗,禁民间生女不举,有丧不葬而焚弃者。择城北闲地数十亩为义塚,葬遗骸,凡无葬地者皆许葬其中,民大化服。方询察利病,次弟罢行之,而疾作矣。”谁能想到,这些事都是李信圭到处州后一个月之内完成的。

正统十一年(1446年)五月初八,积劳成疾的李信圭病死于处州知府任上,终年六十三岁。处州、清河两地百姓闻讣哀悼不已,他们自发为李信圭立祠致祀。很多史学家认为,李信圭居官清河二十二年,至处州仅一月,却得到两地百姓的爱戴与悼念。足见为政不在长短,而在于体恤民心、勤政爱民。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