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脱贫攻坚> >正文
永新洲湖,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2019-06-12 09:36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12

美丽乡村建设后的洲湖村貌

13

统一建设的爱心公寓

l4

农旅结合项目的草滑场

徒步、赏花、滑草、采摘……近期以来,永新县才丰乡洲湖村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洲湖是才丰乡最大的村委会,也曾是乡里最穷的村。四年前,基础设施落后,垃圾满村、蚊虫乱飞,村民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得益于脱贫攻坚,村里建起了花卉苗木基地,搞起了乡村旅游,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绿水青山”,这里的村民靠勤劳的双手告别贫困,铆足干劲奔向富裕小康的幸福生活。

去年底,该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54户贫困户中有45户164人脱贫退出,7户10人蓝卡户(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

今年1月,包括洲湖村在内的永新10个行政村正式退出贫困村序列,至此,永新再无贫困村。

颜小明文/图

“路,关系的不只是面子”

笔者驱车行驶在洲湖村路上,一路宽畅,两旁还有绿树红花点缀,格外别致,不亚于城市里的大路。一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3米多宽的破旧小路,2018年,该村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将曾经狭窄的村道拓宽成路基宽8米、里面宽6米的大道。

“以前,去乡里逢圩,看一下脚上的鞋,就知道是洲湖人。”说到路,在村委干了近2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吴家海有一肚子故事要说。洲湖村位于永新县城南郊,区位优势明显,但又因四面环山,路陡弯多,一度面临着“烂泥路,没出路”的窘境。2005年,村里才将进村路进行了硬化,然而,3.5米的路面宽度远远不能满足900多户3000多人的出行。这几年,不少在外工作的村民买起了小汽车,春节堵车成了村里的常态。

连接20个自然村的村内道路则更是问题多多,因为路面没有硬化,一到雨天,村里小孩的上学路就成了水路,只能打着赤脚走田埂去学校。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加快实施,通村道路、入户道路等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不断推进,洲湖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逐年突破,到2018年底,该村全面完成了20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通村公路四通八达,入户路硬化率达100%,950户村民彻底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的尴尬。

“我们洲湖现在不得了,跟城里马路一个样。”70多岁的贺七妹嫁到村里已经有半个世纪,终于在娘家人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逢人就夸起了村里的新变化。

“路,关系的不只是面子。”吴家海说,道路通了,民心也顺了,今年春节,不少返乡的村民特意给吴家海打来电话,向村委表达感谢。

更让吴家海欣慰的是,政府还对村里1000多亩农田进行了高标准改造,修建了机耕道,原本闲置的农田也因为路宽了,身价“水涨船高”,以200元左右每亩的价格流转了出去。截至目前,该村已流转农田2000多亩,农业产业化效益不断显现。

“家门口就能打工,真好!”

6月,阳光明媚,洲湖村头的花卉苗木基地,苗木吐露着嫩绿的新芽。吴茂景忙着给苗木施肥浇水,对面的山头是基地新建的草滑场,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吴茂景今年43岁,患有轻度的智力缺陷,与年迈的母亲靠着低保艰难度日。

2013年,村里引进了农业产业企业,投资近5000万元,发展花卉苗木扶贫产业基地1100亩,配套打造及采摘、垂钓、民俗体验等农旅项目,每年可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8000个工作日以上。

基地建成后,村干部介绍吴茂景到基地上务工,每日工资80元,加上在村里做保洁员,当年就挣了4000多元,这是吴茂景这辈子自己挣的第一笔钱。除了务工收入,政府还利用扶贫资金,成立专业合作社,为每户贫困户注入股金5000元,每年按10%分红。

“家门口就能打工,真好!”沈清玉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婆婆年老,儿子、儿媳又有轻微的智力障碍,一家五口人靠着几亩薄田和丈夫打工维持生计。在基地上务工,沈清玉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

为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该村成立了立志脱贫就业协会和扶智基地,通过产业基地吸纳务工、公益性岗位、工业园区务工等多种方式,鼓励贫困群众就业脱贫。仅2018年,该村就为34名贫困群众提供了森林防火员、巡河员、光伏管理员、图书管理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开展花卉苗木、草莓、蓝莓以及生猪、家禽等种养技能培训500人次,发放就业补贴126人次,资金2.6万元。

“我们准备让村里的古陶产业重新‘活’起来。”该村桥头组曾是有名的手工制陶村,家家户户都有一手好手艺,销往全县的陶器不计其数。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弱化,村里人逐步放弃了制陶产业。市社联干部、洲湖村第一书记曾守铣告诉笔者,今年,他们在村里规划了古陶文化广场和古陶体验项目,以陶文化为核心,带动文旅农融合发展,让制陶产业重获新生。

“做梦也没有想到,

我这辈子还能有自己的房子”

“得温饱不忘帮扶人,住新屋感谢共产党。”搬进新房的第一个春节,66岁的陈石和写下这副对联。

“政府对我帮助这么大,都不知道怎么感谢。”陈石和原先住在老房子里,年久失修。2009年,大儿子因车祸去世,儿媳随后改嫁,留下年幼的孙女。几年前,妻子又患上了子宫肌瘤,自己也因为腰肌劳损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生活困难。因而,几十年来都没能力改变居住条件。

2014年,陈石和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了干部结对,一系列帮扶政策也随之而来:医疗费可以报销到90%以上,孙女读书有政策资助,入股了专业合作社,装上了光伏发电设备……陈石和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转。2017年,村里给陈石和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补助了2万元,小儿子务工也有了点积蓄,陈石和建起了一栋三层小楼。

如今,新房已经住了一年多,陈石和心里仍是美滋滋的,每天都要在三层楼房里上下转悠,想着再攒点钱,把剩下的两层装修好。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这辈子还能有自己的房子。”60岁的单身汉王生安也是心怀感激。王生安是村里的五保户,此前一直借住在哥哥家。2018年,王生安与其他5户贫困户一起搬进了村里新建的“爱心公寓”,厨房、卫生间、自来水、电视一应俱全。

“对有能力建房的,帮助申请危房改造,对无能力建房的,由村委统一代建。”永新县邮政公司驻洲湖村扶贫工作组组长陈向华介绍,为保障群众住房安全,该村拆除土坯房及附属房1000余间,维修改造完成近100余栋,做到了所有房屋“不漏水、不裂缝、不见土坯”,通过集中建设“爱心公寓”和分散安置的方式,统一规划、统一面积、统一建设,让9户无房户圆了安居梦。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