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把农民带入产业中 吉安市注重产业扶贫推动脱贫可持续纪实
2019-06-02 08:3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本报记者严爱群

剁竹子、打竹粉、喂竹鼠、整理鼠圈……井冈山市新城镇新城村40岁的红卡贫困户刘洋民在鼠圈里忙碌着,“去年3月份的6只种鼠,如今育出来200多只,春节已销出40多只,卖了1万多元,今年行情不错,村里正帮忙联系更多销路,日子总算有些盼头了。”凭借竹鼠养殖经验和政府发放的10万元扶贫款,因病深度致贫的刘洋民一家重燃生活的希望。

扶贫道路千万条,产业兴旺第一条。在脱贫攻坚中,我市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注重把贫困户带入产业中,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产业兴了,山村活了,荒山绿了,农民的腰包鼓了,大大增强了脱贫的可持续性。资源变资产家家有收益

风车旋转、白鹭飞翔,雨雾笼罩黛山……入夏后的井冈山柏露乡鹭鸣湖空气清新,风景如画。5月28日,景区所在的长富桥村支书吴雪香正在忙碌,鹭鸣湖首届龙虾文化节将在这里举行。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吴雪香介绍,政府引进旅行社开发鹭鸣湖景区,公司与村民签约,共同出资打造“共享农庄”,村民以闲置的房屋、土地等入股,农户和企业各占股50%,收益对半分成,企业改造40间、新建20栋具有特色的精品民宿,首次合作期限10年,每年按村民投资“共享农庄”金额的10%保底分红。每年贫困户可按入股资金的15%分红,村集体受益5万元。村民李小明就将自家闲置的两栋住房精心改造成了客房,变成鼓起钱袋子的“黄金屋”。

该村还引入禾晟农业科技公司发展500亩“稻田养虾”,租金每亩350元,16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2018年至2020年,每户每年可按入股资金的15%分红。今年该村还建起了黄菊基地和有机五谷杂粮基地,“在基地干活,一天工资120元,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1万元左右。”

近年来,我市根据资源禀赋,着力推进了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旅游乡村建设,以13个旅游扶贫重点乡镇、18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核心,推进“全景吉安、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构建了三产共生演进,百姓利益共享的多赢局面。农村变景点,农民当老板,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资源就是资本,家家都有收益。农民钱包鼓了,村集体收入盘子、乡镇扶贫基金池子也日益丰盈,产业扶贫为村民、企业、村集体带来了“源头活水”。近3年,全市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99亿元,形成扶贫资金投入的“拳头效应”。农民变股民年年赚分红

井冈山红色游、遂川茶产业、万安乡村游、永新种桑蚕……而今,除了井冈蜜柚、绿色大米、有机茶叶、有机蔬菜、特色竹木、特色药材等六大富民产业,在扶贫产业版图上,每个县根植于自己独特土壤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草莓蓝莓火龙果、葡萄黄桃猕猴桃、养牛养羊养龙虾等富民产业。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基,只有产业的崛起,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摘掉“穷帽”,实现稳定脱贫。

“真没想到,我一个贫困户,这辈子居然有机会做股东。”黄先进,万安县芙蓉镇金塘村的村民,得益于万安县的扶贫政策,第一次尝到了投资做股东的甜头。他把900元贫困户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到村里的蜜柚合作社,成为农民股东。今年,百亩井冈蜜柚就可结果上市。蜜柚挂果后,黄先进每年可以领取600元至1000元不等的分红,分红期为8年。

如此持续可观的长期收益,不仅仅吸引了黄先进,还吸引了一大批贫困户积极参与。“只要干得动,决不当落在最后的人!”万安县韶口乡石坵村蔡红莲老人华发满鬓,但战胜贫困的决心坚定。有了政策帮扶,她带着身残的儿子种蜜橘、入股合作社,一笔笔收入让全家走出困境。2016年,遂川龙泉生态合作社把300多亩土地规范流转,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形式,以"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实现统一经营和销售、按股分红,发展生态水稻和生态茶园;2017年,合作社又带领村民实施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鱼稻共作","贫民"摇身一变成股东,2018年,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的23户贫困村民提前一年获得分红,分享首批红利2万余元。

做给贫困群众看、带着贫困群众干、帮助贫困群众赚,在产业发展中,我市始终坚持把贫困户能否真正参与产业发展、能否真正受益、能否真正在产业链条上脱贫作为重要考量。

全市累计建成贫困村专业合作社1326个、"扶贫车间"609个、电商站点473个,10.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8.6万户自主发展了种养业,发放股权证8万余本,85%以上的贫困户参与了合作组织经营,70%以上的贫困户主要依靠产业就业增收脱贫,实现户均增收1800余元。"一户一亩柚子、一个鸡棚、一亩果园、一个劳动力在园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的做法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肯定,被评价为"比较扎实的扶贫脱贫路子"。村民变工人月月有薪水

"真正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关键是要有利益驱动。"这是大多数扶贫一线干部的最深感悟。村民变工人,厅堂变车间,通过外出务工、就近"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安置三类模式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让贫困户挪穷窝,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近年来,全市开展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3.98万人次,1.7万贫困人口获得公益性岗位。

遂川县雩田镇的上新手提袋加工厂主要生产一次性家居使用收纳袋,每年生产各类收纳袋150万件,现有员工11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2人。雩田村贫困户袁晓芳因女儿患白血病,家庭一时陷入困境。企业负责人获悉后立即安排她到县里培训学习,学成归来后安排到收入相对较高的机床岗位,并吸纳其丈夫来车间就业,目前夫妻二人综合收入可达1万元。袁晓芳高兴地说:"在'扶贫车间'务工比之前种地收入还多。"如今,袁晓芳家已经成功脱贫,家里还添置了小轿车。

遂川县戴家埔乡清秀村张春艳是村里特困户,仅靠几亩茶园的微薄收入度日。2015年,当地茶叶龙头企业井冈老仙有限公司聘请她到车间务工,培训茶园管理,学习高档手工茶炒制技术,如今她已成为县里小有名气的茶叶加工能手,2018年在全县手工茶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如今全家已实现脱贫,今年还在县城购房。

5月21日,永新县文竹镇白源村皮鞋加工厂"扶贫车间"的员工正在忙碌地工作,打板、剪皮、上胶……这里所加工的皮鞋销往亚非国家。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永新县"扶贫车间"打开就业扶贫的一扇"新窗",既不耽误农活,又能"进厂务工",还能兼顾家中老小,盘活了农村劳动力的闲散时间。目前,该县共建设"扶贫车间"34个,吸纳3612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448名,人均年增收约7000元。

土地有"租金"、股份有"红金"、劳务有"薪金"、经营有"利金",产业扶贫让百姓尝到甜头,看到奔头,得到实惠。

责任编辑:廖喆闵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