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民生> >正文
用残缺的美装点精彩人生
2019-05-24 08:4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在永丰县佐龙乡富裕村,有这样一对残障夫妻,一个脊椎异形,身高不到1.4米,干不了重体力活;一个下肢瘫痪,出行靠轮椅,在家靠板凳一步一步往前挪。然而,他们不等不靠,自强自立,凭着自己的双手,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饶晓华、张力文、王丽

今年63岁的刘国桂是富裕村刘家塅人。从小家境贫穷,5岁时丧父,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自小是个“驼背”,身高体重都远低于同龄人。51岁的艾素珍家境也很不理想,还患有小儿麻痹症。刘国桂32岁那年,经人撮合,苦水中泡大的两个人结成了夫妻。

婚后,刘国桂暗暗下定决心,要让不“嫌弃”自己的艾素珍过上普通人一样的日子。他起早摸黑,往返数十里去砍柴,最多时一天砍了300多斤。而此时的他,体重不足70斤。村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矮小的汉子吃力地拖着一辆大板车缓慢前行。前面看,柴火堆得高高似小山;后面看,不见人头只见脚跟。“每斤柴能卖5分钱,一天收入有10元左右。”家里的几亩稻田,夫妻俩都坚持一点一点地干。收割稻谷的时候,艾素珍在田里靠着小板凳一步一步往前挪,一棵一棵吃力地“锯”。靠着加倍勤劳带来的微薄收入和省吃俭用,家里慢慢有了起色。

然而,随着两个儿子的相继问世,家里支出陡增。与此同时,时代发展对柴火的需求大大减少,收入日渐减少,刘国桂全家又陷入了“赤贫”状态。孩子上小学时,冬天穿捡来的鞋子,夏天干脆光着脚丫。初高中阶段寄宿在校,两个孩子只能带点自家的米,菜全靠老师和同学的帮衬。“孩子是吃‘百家菜’度过中学阶段的。”谈及此,艾素珍的眼角依稀带着泪花,“那时候家里实在是没钱,油盐都得一斤一斤、一包一包地赊,最困难的时候油断了7天,盐断了3天。”

给钱给物,不如给条出路。一位帮扶干部在走访中得知刘国桂家的情况,自掏腰包给刘国桂买了一头种猪。经过农业局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后,刘国桂从“砍柴郞”变成了“猪牯佬”。

“主要是给别人家散养的母猪配种,每年有近万元的收入,既比上山砍柴轻松,收入还多出不少。”刘国桂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激。艾素珍经帮扶干部的牵线搭桥,在家干起了来料加工的活。“穿插电路板一天能赚5元钱;帮人打毛线鞋,一双10元钱……”夫妻同心,家境越来越好,慢慢有了些许的积蓄。更让夫妻俩高兴的是两个儿子先后考取了大学。

考虑到孩子上大学的“巨额”支出,2014年刘国桂一家成了第一批被认定贫困户。在结对干部的帮扶下,刘国桂将自己家里的4亩稻田流转给了光平家庭农场,成了农场的固定农工。土地租金一年有2000元,在农场做事每天有七八十元,加上各类农业补贴,一年下来也有两万元的收入。2015年,小儿子大学毕业后,支出压力大减,刘国桂主动申请脱贫摘帽。随着散养户的减少和生猪养殖污染的整治,2016年,刘国桂处理了自家的种猪,彻底地从“猪牯佬”变成了农场工。

“想都没想过现在的日子”,现在,艾素珍的脸上经常露出满意的笑容。两个儿子毕业后,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前年还把家里的房子简单装修了一下,小儿子娶回了一个漂亮贤惠的儿媳妇。如今,这对苦尽甘来的残障夫妻过上比普通人还强的生活。“孩子有出息了,家境变好了,现在我都不让老刘做太多的事。年轻时拼命,落下了一些病根,现在有条件了,慢慢调养,好好地享受余下的人生。”艾素珍说道。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