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闲话塘边换新颜
2019-05-17 09:2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塘边村传统建筑群

       

■黄邦初

说到塘边村,就会想到村里数以百计的大小水塘,大的面积数百亩,小的仅几十平米。“奎光堂”、“八栋屋”、“大夫弟”等传统建筑群与众多民居或面塘,或依塘,或环塘,人在塘边走,鱼在塘中游。水静风清,翠樟古柏、云影倒映,美如图画,可称得上“池临户外观鱼变、柏绕堤前引凤飞”。静谧的景观环境、独特的建筑风韵,自上世纪90年代被媒体关注后,声名鹊起。

塘边村,地处安福县洲湖镇南,距县城36公里。南有扶椅山、东坑、西坑、横龙山等连绵山冈,与洋门乡交界,东与汶源泉村毗邻。唐末开基以来,族人繁衍,耕、读、商三业并举,谱载“世传诗书理学、代有仕官科名,奕叶贵显,盖乡邑之望族也”。2012年,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塘边村,到如今已有600余户,3000余人口,大多姓刘,其直系始祖为安成候刘苍,汉景帝刘启的第六个儿子;刘景洪,仕中书舍人,于乾佑末(923-936)因致政而徙安成邑南塘边。后隐居不仕,始为塘边一世祖,赠尚书令,至今有千余年。至南宋期间,塘边已分东西两边,其规模已非一般村族可比。千年之中,塘边村书香名世。自宋迄明,中举人进士的有20余人,如刘应登、刘应风等;还有隐居不仕、潜心治学的,也不在少数。塘边村村民除了世宦为官、耕读传家外,还十分注重经商致富,以致民间流传“塘边老表一把伞,走到外地当老板”。明朝后期,塘边人经商更为活跃,外出赚钱者更多,家族邻里,相互带动,商户之家,子孙相承,商人不仅遍及湘、鄂、桂等邻省,还远涉到大西南边地直至东南亚。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刘致美、刘继美兄弟在两个月内,召集数百工匠、千名劳工同时建成“八幢屋”和“大夫弟”两个民居群落,富庶一方,江右无出其右者。

塘边村先祖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村庄的选址规划,对建筑的定位布局颇费心思。塘边古建,集中连片,规整气派,远近闻名。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八栋屋建筑群,其是以居室为主的家庭单元与独立的宗祠建筑相结合,一种依血缘关系而聚居的封闭式组合。建筑平面为规模较大的“日”字形,以致美堂为中心,居室在右,作坊居左,前后均在一条直线上。致美堂位于八栋屋左侧,与八栋屋前廊墙成一线,二进一天井,前为廊厅,主体结构分为前厅和享堂两部分,以天井相隔,厅内大立木柱构架,设前后藻井。民居8栋呈两横向排列分布在右侧,前有倒宅骑楼,后为杂房。建筑群面向西设五门、东、南、北面均设高大院墙相围,内有8条巷道互通,建筑集祭祀、居住及生活劳作等功能为一体。建筑群用料精细、装饰精美、工艺精巧,堪称赣西民居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如在室内藻井、雀替和围栏等,凡有木结构处均有木刻装饰,内容大部分有戏曲故事和祥禽瑞兽、花卉图案,并寓含“爵禄封侯”、“福禄寿喜”及“四季平安”之意蕴。木雕既有凸雕、线雕、圆雕、减地雕,又有镂雕、透雕、描金和鎏金等多种手法。尽管这些工艺品曾遭到很大的破坏,但拂去岁月的尘埃,仍光彩耀耀,令人惊叹不已。

塘边村在千百年发展中,保留了南方汉族一般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也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最具影响的有表嫂茶、吃新节、蒸米酒等。

近年来,安福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全景吉安、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把塘边村作为3A级旅游景区打造。统筹了文保、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对历史性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修复,见山望水,乡愁记忆得到延续。同时,从2017年起连续举办了“吃新”农耕文化旅游节,以“吃新”“表嫂茶”等民俗展示、千年历史古村游览、塘边土特产展销等内容,引得游人、摄影爱好者等纷至沓来。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