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脱贫攻坚> >正文
幸福的笑容——来自万安县贫困村一线的脱贫故事
2019-04-24 08:4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笔者连日来在万安县夏造镇流源等村采访时看到,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面对笔者,他们流露出幸福的笑容。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发自内心露出喜悦和幸福的笑容?是什么促使他们的在这条脱贫路上,敢于奋斗,努力改变现状?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村庄,看看他们脱贫的蜕变。

谢星星、陈钰 文/图

8

弹前乡阳坑村

9

顺峰乡高坪村刘万春养牛场

10

夏造镇流源村养蜂厂

“打算将来办个自己的养蜂厂”

春天里的万安,油菜花开,花香四溢。当笔者走进万安县夏造镇流源村一座最大的养蜂场,浓浓蜜香顿时让人陶醉。

养蜂厂的负责人陈小文,正在指导几位新员工。他告诉笔者,虽然他建这片养蜂场才两三个年头,但已经是整个流源村的致富带头人了。

“我之前在外地务工,原来每月的收入才2000元,返乡后,在政府的好政策和帮扶干部帮助下,申请了创业扶持贷款10万元,办起这个养蜂场,现在一年能赚到七八万元,已经是家里收入最多的了。”陈小文滔滔不绝说道,“我准备扩大规模,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走好养蜂脱贫这条路。”

小周是该村的贫困户,也是这片养蜂厂的入股人。他告诉笔者,目前这片养蜂场在2016年成立了合作社,吸收了30多户参与。其中一半是当地贫困户,同时,一些贫困户在养蜂厂务工,根据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工资。为了让他们熟练掌握养蜂的技术,员工入职时要接受技术培训,然后再根据所学技术分配到各个生产流程中。

“小周是我带出来的,他现在还没完全出师,等他将来也能完全掌握养蜂技术,收入会比现在更多。”陈小文说。

“除了完全掌握养蜂的技术,你还有什么打算?”笔者问陈伟。“打算将来办个自己的养蜂厂。”他回答。

流源村支书周端忠说,目前,养蜂产业已成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下一步,进一步扩大养蜂的规模,同时拓宽销售渠道,打造本地品牌,让村民通过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没想到能有现在的好生活”

万安县顺峰乡高坪村养牛能手刘万春的家,盖起了一幢光线明亮的小楼房。而在几年前的刘万春,“三代穷困,自幼丧父,35岁才娶上媳妇,40多岁仍一贫如洗。”还住在半山腰上的两间低矮的土坯房子里。那里的土壤很贫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后来根据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在2017年住进了现在的小楼。

自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刘万春通过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并向亲戚借钱,凑了5万元,建起了牛栏,从3头牛崽开始,走出了自己的养牛之路。为了节省开支,他自己动手砍木头、建牛栏;不懂技术,就不断自学,主动参加乡里组织的培训,虚心向别人请教。暑假里,他带着孩子清理牛舍、放牛割草……功夫不负有心人,4年时间,刘万春的牛已经发展到近30头,年收入近3万元。“过去想都想不到能有现在的好生活!”刘万春笑得很开心。刘万春告诉笔者,因为有高血压,村里的医生还经常来他家,给他测血压,送降压药。

在村里的卫生所,笔者见到了曾到刘万春家随访的村医老刘,他告诉笔者,他们会定期去村子里随访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高坪村是偏远的小山村,患病的老人就医很不方便,村医的随访任务变得繁重。在村卫生所里,笔者还看到了各类体检和医疗设备。据这个村所在的卫生院负责人介绍,卫生院与赣州市的一家医院有医疗扶贫帮扶关系,定期有医疗队和专家来卫生院坐诊,解决诊所医治不了的病症,很方便。

“还是有门熟练的技术踏实”

一进五丰镇双坑村毛竹扶贫车间,笔者就被排放整齐的样式各异的竹制品震撼了。

在生产车间,合作社的员工张华英在包装加工好的竹制品。她告诉笔者,她的腿脚不好,在来合作社之前主要务农,每个月收入才500元,自从来了合作社,学了技术,每个月能拿到2500元的工资。“合作社还管吃管住,很开心。”他笑着说。车间的另一名员工谢淑梅负责给竹制品塑形,她2016年就开始学竹编的技艺。现在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原来我在家务农,收入不稳定,现在收入高了,也稳定多了,还是有门熟练的技术踏实。”谢淑梅说。

碰巧,合作社的负责人陈明生,正在给员工传授一些竹编技巧。他告诉笔者,合作社于2016年成立,现在有23名员工,大部分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合作社每年还为100多名村民培训毛竹加工、竹制品制作等工艺,实现30多户农村妇女居家就业。”陈明生说。

要离开合作社时,笔者问谢淑梅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她很有信心地告诉笔者,现在她还没有完全掌握制作毛竹的技艺,等将来把所有工序都掌握了,要开一家自己的毛竹合作社。

“我们村里也办起了农家乐”

“青砖碧瓦小楼房,郁郁青山隔江望。”在沙坪镇长桥村一处漂亮的农家乐院子里,主人罗居森热情地招呼着一拨又一拨的客人,笑得合不拢嘴。这里依山傍水,临近库区,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而在多年前,罗居森一家还住在高山上破旧的茅草屋里。近几年,在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扶持下,一条条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该村贫困户在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政策的扶持下,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办起农家乐,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而罗居森是长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受益者之一,也是带动全村办起“农家乐”的第一人。罗居森告诉笔者,时下还不到旅游旺季,但也有不少游客到这里游玩,到了盛夏季节,遂川、赣州、兴国等地的大批游客到这里休闲避暑,每天能接待二三十位,自家的几十张床位随时客满。罗居森介绍,目前,全村农家乐近十家,其中贫困户占了一半多,这些年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全村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日子越过越好。

笔者走进一家正在招呼客人的农家乐里,客厅内的三张饭桌已坐满,据了解,这家农家乐主人,以前在库区打鱼为生,月入不到3000元,要养一家5口人。如今随着游客垂钓、休闲往来的客人增多,他也尝试办起农家乐,学起厨艺,出租渔船,旺季的时候一个月收入近万元。

“我们村里也能办起农家乐,放在几年前,自己想都没想过。”面对笔者的采访,罗居森满面笑容说道。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