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生态文明周刊> >正文
一石一人一村一世界——看青原区石头古村的生态际遇
2019-04-17 08:3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你相信吗?石头也会“说话”。

长达30多年的时光,青原区的老石匠杨成椿,就是在与石头“交心”的过程中,倾力打造着自己的理想王国。石头,给了他前行的力量,也给了他无限荣光。去年青原区举行的“首届五一颁奖大会”上,杨成椿登上领奖台,捧下了“青原工匠”的奖杯。

4月8日,在老杨雕琢石头的叮叮当当声中,老石匠起伏的心路历程以及他所寄居村庄的别样辛酸与荣光,被他娓娓道来。

□本报记者贺晓梅、张建华/文

彭生苟/图

4

充满古韵的石雕作品

5

老杨偶尔还要过过瘾,石雕依然是此生最爱

6

绿树掩映下的古村

7

村里随处可见满是岁月痕迹的石雕

8

石雕作品

9

10

游客欣赏精美石雕

一个石匠

为石而生也因石所“困”

老杨的家,在青原区值夏镇毛家村委会源头杨村,是个因石而起的村庄。而今年67岁的老杨,因为常年与石头打交道,再加上手艺很是不错,所以在当地被称为“因石而生的汉子”。

15岁时,杨成椿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招生名额极少的初中,正当踌躇满志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将他的远行梦想击得支离破碎。未来的路要如何走?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石匠父亲,将杨成椿带到了山场和建筑工地。就这样,他开始了与石头对话的日子。

做石匠虽是力气活,但也是脑力活。禀赋良好的杨成椿,恪守父亲的教诲:“心静,方可出好货。”“慢工,才能出好活。”每一个与石头对话的日子里,他都好于学问、勤于劳作、敏于思考、精于雕琢、工于技艺,技能日臻成熟。在当地,哪里要起屋柱、哪里要修拱桥、哪里要在石头上雕刻图案,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就连传统榨油的石磨维修,方圆几个乡镇的榨油坊宁愿等也要等到他亲自来,因为他的“手艺靠得住”。石头带给杨成椿的荣光,远远不止这些。吉安县庐陵文化广场、文天祥纪念馆、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园……老杨说,这些项目里都有他的石雕作品。再后来,修建文天祥陵园,需要建石拱桥和雕刻碑文,他被直接点名具体负责。

正当事业风生水起时,一件令杨家沮丧的事发生了。因长年与石尘接触,2000年老杨被查出患有尘肺病。还能坚持雕刻吗?医生否定的回答令老杨绝望。原本指望养家糊口的手艺,最终成了使他患病的罪魁祸首,让妻儿安乐无忧的想法已成水中月镜中花。

一座村庄

享受石之荣光也遭受石之“报复”

绿树掩映的源头杨村,被称为“用石头砌成的村庄”。进得村来,随处可见石墩、石磨、石牌坊等,长满青苔,充满古韵。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原来可没有这般山清水秀。小村原来被称为“石窝”,因附近有4个红弥石山而出名。

因红弥石色泽鲜艳、不易风化,一度备受青睐。从开基祖始打石以来,已600多年历史。代代传承,一直沿袭至本世纪初。原来村里男丁大多以打石或石雕为生。石材丰饶,因此原来当地的村民生活还算宽裕。

村里原来都是依山建厂、滥采乱掘。就地采石,成了石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内容。一代代子孙采石打石,石山一年年变矮,已被翻了个底朝天,现在整个村子就建在石场之上。

祖辈们原来并没有“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认识上的高度,只看到了有利的一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收入满足,因此承受了大自然的报复。破坏植被、诱发水土流失,田地被毁、庄稼长势不良;乱石成堆,山体裸露,加剧山体滑坡的风险;红石浆被雨水一冲,形成“血流成河”的景象,最终注入赣江……

老杨毫不避讳地说,知识决定命运,在那个知识传播方式匮乏、信息不畅的年代,“真后悔年轻时没有保护好自己”,但他更遗憾自己生于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和以破坏自然求生存的传统世家。老杨所遭遇的,并非个例。村民告诉记者,当地原来正值壮年患有呼吸道疾病的较多。如今村民才恍然大悟,生态保护是何等重要和必要。

随着时代发展,政府因势利导,重视资源合理有序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出台了严格的禁采令。村民们也都很看重身体不再去采石。石头山已改叫“禁山岭”。如今,村里没有一人再进山采石了。

无人采石,这个以石头闻名的村子有了另一种精彩。杨成椿尽管累得不行,但仍饶有兴趣带记者去看各种精美的石雕。这个村子,很多民居拥有坚实的石头墙基、精美的雕花石窗,就连杂物房,也被石头砌得别具特色。2017年10月,该村获批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

一场“战争”

石头村终因绿而美也因绿而兴

当地政府对石场整治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有心理准备的。他们连续十多年不间断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分阶段开展了复绿和护绿行动,陆续栽种了樟树、泡桐、爬山虎藤等,并辅以种植井冈蜜柚、油茶等经济作物,散播松树种子、草籽等;一些地段还采取覆盖客土等工程措施,对未恢复地块补种补播;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生态环保意识。

村民们进山携带的工具也不一样了,从凿岩的工具变为了锄头铲子。村民说,由于以前的开采,导致这里的山有些光秃秃,很多地方没有植被生存的环境,只有坚硬的石头。“种了树才知道,护绿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真的把种树当成事儿来做,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村民们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还村庄本来的灵气,为子孙后代造福。

年前撒下的草种已成片泛绿,村中的桂花树冒出了新芽。没有了凿石的噪音,山林中剩下的便是鸟语虫鸣。这里环境明显好转,空气不再浑浊,清水长流,村庄容貌不再灰头土脸,石板路与水泥路有机结合,形成特色互补。曾经满目疮痍的“石窝”逐步焕发生机。

村民们的感悟十分精彩:守住绿水青山,其实就是手捧金山银山。这个曾因石而兴、因石而美的村庄,又将因绿而美、因绿而兴。

而此时的老杨,也觅得“快乐秘笈”:既然不能动手雕琢心爱的石头,那就“开声”吧!趁着村里评上省级传统村落,来村里采风的人多了起来,老杨热情地当起了讲解员。他要把石艺的美学、石刻作品的深刻意义、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与自然的社会伦理和生态哲学,统统向世人讲述,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丰富的人文遗产能够活态传承。

老杨无声无息地默默做着。村民评价:老树又发新芽了。这既是一种释然的玩笑,更是一种肯定。老杨感触颇深,“我不羡功名不慕利禄,独求康健快乐。这是伟大时代给我注入的精气神。”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