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该怎样迎接AI时代?
无论AI参与文学艺术创作,还是进行歌曲谱曲艺术创作,其优势在于高产能,但它又是高度定制化的。

无论AI参与文学艺术创作,还是进行歌曲谱曲艺术创作,其优势在于高产能,但它又是高度定制化的。这也就决定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创作,无法具有人的思想、人的灵魂、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审美感性经验,这就像人们所说“小冰你不会写诗,你不能写诗,因为你没有灵魂,人类是有灵魂的”。

近日,连续看到几篇介绍AI(人工智能技术),进入艺术创作领域、文学创作领域、阅读文化生活领域的报道。

这些文化报道,让我们看到了AI,已经开始进入人类的文化生活领域、艺术生活领域、精神生活领域……这标志着人类的文化艺术已经全面进入AI时代。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出现了AI技术创造的AI诗歌、AI小说、AI歌词、AI绘画、AI艺术品、AI阅读。AI的功能、人工智能的创造技术,与人类的思想、情感、精神和创造力的博弈与挑战,成为文化艺术创造领域中新的课题……

有一位艺术评论者,看到人工智能(AI)已经运用到艺术的领域,担忧“美的领地是否有一天会被攻陷?”由此想到古希腊的著名艺术雕塑维纳斯像。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件艺术杰作。但这件艺术作品在出土时,缺失了两条手臂。长期以来,许多雕塑家及艺术史家,都曾尝试以各种方案来复原这件作品。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方案全都失败了。是他们缺少先进的设备和工具吗?显然不是。我们可以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来进行设计,但是,美的作品绝非数字计算可以得出来。因为《米洛斯的维纳斯》,具有高度个性特征的这一审美对象,往往不是理性设计和科学计算所能达到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一件艺术作品,其美的标准完全迥异于数字计算的标准。美的对象,也因此具有了超出数字计算之精准性的无穷张力……

据文化媒体报道,近日,原《收获》编辑走走领衔的“谷臻故事工场”推出AI浓缩书项目“谷臻小简”。当阅读在碎片化时间中沉浮,推出这个人工智能“谷臻小简”,是希望为阅读“加速”。对于虚构类文学作品,这个“谷臻小简”能够提取故事的情节,也可直接推出故事梗概。但是,要浓缩一部小说的思想精华,目前人工智能的阅读水平仍旧比不上人,“这不奇怪,读小说的过程是感性的,联想我们自己的阅读经验,常常是被一部小说中的一句话所打动。浓缩过的小说,很可能丢失的就是打动你的那句话,那就价值尽失了”。所以,对于虚构类图书,AI不具备浓缩能力,而且,读者享受的体验是阅读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种阅读精神体验,AI根本无法代替。

近日,针对科学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中“智能+”“人工智能”热的兴起,《北京青年报》刊登“AI被赋‘生命’抢艺术家饭碗?‘小冰’开发者这样说”报道,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打造的人工智能———微软小冰为例,如今的人工智能“小冰”,它现在不仅能够写诗,还能够写歌唱歌作画。那么,人工智能进入到艺术领域,让人们尤其是艺术工作者不由得产生很多疑虑,“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是否会抢走艺术家的饭碗?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将会带来哪些问题?”

2019年年初,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与阅文集团宣布合作,通过微软人工智能技术,首批赋生《全职高手》原著中的叶修等5人,给了用户能和这五大主角聊天的机会。它建立起了个10人的聊天群,把小说中的五大主角拉到群中,让用户有了和虚拟角色互动的机会。这些会和人互动聊天的虚拟角色,并非真人,它们的背后是微软提供的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这个程序已经在阅文集团旗下红袖读书APP中上线。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首次携手网络文学,迈出了AI赋生IP角色的历史性一步……

无论AI参与文学艺术创作,还是进行歌曲谱曲艺术创作,其优势在于高产能,但它又是高度定制化的。这也就决定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创作,无法具有人的思想、人的灵魂、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审美感性经验,这就像人们所说“小冰你不会写诗,你不能写诗,因为你没有灵魂,人类是有灵魂的”。有学者说得好,人类的文化创作者的思想是非常珍贵的,人类的文化艺术远远不会停止或者消亡,而“我们可见的未来都不太可能看到人工智能影响人类的思想碰撞。”

无疑,今天,我们、我们的文化艺术已经进入AI时代,不仅我们的生活受到这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化艺术,也受到了它的制约和对抗。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一种新的创造,以致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类创作者达到高产能,并给人类文化创作艺术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但是,AI创作,与文化艺术创作的美学本质原则毕竟是不同的。

AI这种技术化创作,实际上是创作主体的技术活动代替了人的审美活动,技术思想取代了人的审美思想,技术意识代替了人的生命意识,它遵循的是一套技术的美学,创作主体是按照一种技术思想的程序去思考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和创作的,它把技术性的思维扩展和延伸到文化艺术的创作中,文化艺术所诉求的思想、描写的意象、展开的意境联想、语言的使用和形式段落的安排,都被纳入了一套技术化的程序之中……

试想,AI再怎样发达、再怎样高产能、再怎样具备模拟能力、能够赋予创作对象数字灵魂,恐怕也是根本无法给我们带来诸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样闪烁着人类高贵华美深邃的思想艺术的。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