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旅游新闻> >正文
【美文•美图】黄洋界游记
2019-03-04 09:4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李衍长

登上黄洋界,视野顿时开阔,心胸也随之舒展开来。我张开双臂,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那颗被尘世浸染的心,慢慢地静了下来。

极目远望,峰峦层叠,沟沟壑壑,草木葳蕤。天空碧蓝,白云飘荡,有的像奔马,有的似飞鹿;有的像金鸡独立,有的似猿猴嬉戏;有的如仙女散花,有的似武士操拳。此时阵阵林涛传来,似战鼓声声,如万马奔腾,好像千军万马在这里厮杀。不知不觉间,思绪又把我拉回了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

1928年7月,红军主力出兵湘南,遭受挫折后,转战桂东。毛泽东率领红31团3营,赴桂东接应红军主力,只留下红31团第一营留守井冈山。1928年8月30日,集结在湘赣二省的敌军,乘红军主力下山之机,出动4个团的优势兵力,对井冈山进行围剿。红军只有1个营的兵力,在赤卫队和群众的支援下,凭借黄洋界天险,用竹钉、大刀、梭镖、擂石、滚木,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疯狂进攻。当日下午,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刚修好的迫击炮,击中了敌军。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回到了井冈山,吓得当夜败退而逃。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正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在路上听到这个喜讯后,创作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我顺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小路,攀援而下。时而在密林中穿梭,时而在山脊间盘旋。那小路用片石砌筑,弯弯曲曲,被磨得光光滑滑,银光闪闪,浸满了岁月的痕迹。据导游介绍说,当年毛委员、朱军长挑粮上井冈山,走的就是这条羊肠小道。那时,毛委员三十四岁,朱军长四十五岁了。当年的井冈山,人口不足二千,产谷不满万担。为了保证红军的食物供给,他们既要指挥红军行军打仗,又要和战士们一起,从山下把一担担粮食挑上山来。《朱德的扁担》记叙的就是这段动人的故事。当年的那条小路还在,当年他们休息的那株檞树还在。小路哟,你依然浸透着当年红军战士流下的汗水么?你依然铭记着当年红军战士的朗朗笑声么?红军就是凭借那种艰苦奋斗,同吃同住,并肩作战的革命精神,奋力拼搏,不怕牺牲,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伟大胜利。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岁月是艰苦的,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短短一年零四个月,经历了数百次战斗,有4.8万名红军将士长眠在这片沃土,血洒井冈,其中只有1.5万余名烈士留下了姓名,大多数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可以说,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鲜血;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长眠着先烈的英魂。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的大厦,筑牢了一块块基石,为中国革命的成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可喜的是,通过顽强拼搏,流血牺牲,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井冈山这片红色沃土走出了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等元帅,粟裕、黄克诚、谭政等大将,肖克、邓华等上将,王紫峰、毕占云等中将,王云霖、龙开富等少将,真是将星灿烂,分外耀眼。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永远载入了历史史册。

从漫漫的思绪中拉回,我目睹一位位身穿红军装的游客,从黄洋界小道中走过。他们在哨口工事前伫立,在红军营房前徘徊,在纪念碑前思索,在昔日的战壕前徜徉。他们当中,有年逾花甲的老人,有七八岁的儿童,有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士。他们有的神色庄重,有的气喘吁吁,有的汗流浃背,但脸上都充满了自豪,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快乐。这就是井冈山精神陶冶出来的壮丽人生吧。井冈山是一片净土,只要你从这里走过,你的灵魂就会得到净化;井冈山是一处圣地,只要你来过这里,你的人生就会得到升华。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海拔1214米,扼山险要道,是著名的井冈山五大哨口(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双马石、桐木岭)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这里崇山峻岭,万峰俊秀,峭壁深渊,云雾弥漫。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悦人眼目。春天观云海,层层叠叠,宛如仙境;夏日清凉,群山墨绿,犹如画卷;秋日如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日雾凇,银装素裹,如梦似幻。

责任编辑:王玉梅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