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生修得到梅花
1992年出生的陈更,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一个农村长大,她的父母都是爱书之人,对喜爱的书籍视若珍宝,时常翻阅。耳濡目染之下,陈更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陈更:几生修得到梅花

     

陈更(资料图)  

■李雷

2019年2月14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最后一场比赛圆满落幕,最终北大女博士陈更靠着丰富的学识、良好的心态成功斩获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董卿评价她:“天道酬勤,水到渠成”。

1992年出生的陈更,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一个农村长大,她的父母都是爱书之人,对喜爱的书籍视若珍宝,时常翻阅。耳濡目染之下,陈更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陈更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也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只要是她觉得应该去做好的事情,她就会不遗余力,甚至“压榨”自己。高二那年寒假,临近过年时父母都回了老家,但是陈更却一个人留在了城里家中,吃着馒头、包子度日。

由于学业繁重,陈更中学时一心一意努力考大学,本科时一心一意努力保研,都没有涉猎诗词。直到研究生第一年,她才有时间开始“大规模”看诗词。一本启蒙读物《蒋勋说唐诗》,让她迷上了诗词。那次她去书店,无意中看到了这本给了她人生巨大转变的书。

陈更说:“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诗词不仅照进历史与美学,还照进生活,能让读者看到诗人的人格与灵魂对自己的引导。比如,那些神秘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让人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受到美;那些细腻的,‘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让你发现在季节流转中的妙趣。”

就这样,23岁的陈更,因一本书而打开了全新的世界。从研一到研四,从《唐诗三百首》到一些诗人的全集,陈更一直在读诗词。而且是“寒暑假读,吃饭读,坐地铁、坐火车读,睡前读,晨读”,填补了没有从小开始积累的遗憾。

在陈更看来,“诗词与实验不仅不冲突,反而是可以相融合的”。在那些整天埋头做实验的日子里,失败是兵家常事,常常做了大半年的工作却是无用功。这个时候,读诗词是她最好的舒缓压力的方法,在诗词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宁静致远的力量。

陈更所在的实验室,主要研究智能康复穿戴式设备。这些设备也叫做康复智能机器人,为截肢患者、中风患者、脑瘫患者和老人服务。在中国,截肢患者2000万左右,中风患者超过1200万,老年人口接近2亿,面对这么庞大的帮助对象,陈更深感肩上的责任厚重。

这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既需要研究者对物理学、自动化、机器人等知识深度学习掌握,又需要研究者充分考虑人类的心理特征与情感需求,前者负责机器人功能的实现,后者负责设计出更有价值的产品,而后者往往需要文学的滋养与积淀。

陈更的业余爱好广泛,舞蹈、阅读、游泳……但诗词这项“特长”被她藏得很深,以至于在诗词大会一战成名后,不少小伙伴都惊呆了。“怎么不去中文系?”这个问题陈更最近经常被问到。陈更回答:“诗词是我的业余爱好,我不会将它当做谋生的手段。张晓风说:‘享受生命,使我感到自己的幸运;忍受生命,使我了解自己的韧度,两者皆令我喜悦不尽。’深读诗词让我的生命更宽广厚重,能更耐心、更坚忍地面对艰深曲折的科研工作。”

陈更说:“诗歌和计算机、英语等不同的是,你接近它、被它吸引,往往不是因为好学、求知,而是因为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

陈更的诗词大会之旅,让每个人想到有梦想、不甘心的自己。没有天赋异禀的神力加持,一个风采翩然也不讳言局限的女孩子,凭借“虽九死其尤未悔”的深爱与坚持,一路披荆斩棘,终于绽放了最美的光彩。在这之前,陈更还写了一本名叫《几生修得到梅花》的书,内容主要是自己阅读诗词的感受,也获得了不少好评。

“几生修得到梅花。”有文人风骨,有自我期许。这是陈更对自己一遍又一遍的自问,这是陈更与诗词的故事。或许不必几生,只是静静地用心地读几首诗,便能接近更美好的自己。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